黄渤46岁了。

这是一个不需要再用什么年龄,去证明自己的年纪。

20岁的梦想,实现了;影帝,到手了;演技,证明过了。

更多的流量与名气,让他提不起兴趣。

为了挣脱这满满的“疲惫感”,黄渤尝试了好多年。

作为一个内心极度敏感的人,黄渤本能的抵抗这种无谓的“消耗”。

他开始怀念自己刚出道时的状态:

那时出演管虎导演的《斗牛》,“一座山上上下下跑个36遍,跑烂了几双鞋,受过上百次伤,一个镜头甚至拍遍,处处都在挑战一个演员的极限。”

就连跟他搭档过的梁静,都说黄渤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但疲惫和突破之后,对于黄渤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于是,他去做了导演,跳出曾经的舒适区,他用对新事物的迷茫,去打败意志的迷茫。

他将做演员的“狠劲”带入到导演工作中。

在拍摄《一出好戏》时,对于选景极度挑剔,爬一座山不够,还要把岛上的山都爬一遍,只为了选取一个最佳的角度。

影片终于拍完了,他却花了1年的时间,来剪辑。

他总是徘徊在茫然无措和挣扎纠缠中,只因他的完美主义。

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他获得了重生。

其实黄渤深知,专注于某个角色,真诚和冲击感的表演,才能真正打动观众的心,才能真正成为“见天地,见众生”的艺术家。

已过不惑之年,他更懂得放下包袱和光环,扎根于“泥土”与生活中,不把成就当负担,不因荣耀而迷茫。

回归纯粹,“高而不端着”,才是一个影帝真正的人生。

年,对于黄渤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他正式踏入影视行业;那一年人们还没有记住黄渤这个名字,但是《上车,走吧》这部电影已经在影史上留下了足够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第二年拿下了包括金鸡奖在内等几个有分量的奖项。黄渤扮演的正是这部电影里的“高明”。电影中,高明是一个去北京开小巴车的农村人,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是个典型的小人物。这个角色其实朋友帮黄渤争取来的,而当时的黄渤对影视表演仍相当陌生。或者更直接地说,这个阶段他根本就不懂演戏。他不懂怎么演。电影里有一个片段,是拍两个人在北京站的人群里转圈,机器围绕着他俩转,但黄渤不会,老是转出了电影画面,最后还是一旁的人手抓着他裤腰带带着他,才完成了这个画面。他也不懂为什么这么演。所以拍着拍着往往导演还没出声,他就喊停了。“就自己觉着不太对嘛,就是先停停停。”导演管虎不满意他,对推荐黄渤来的人急了:“你这从哪找的,你不说他行吗?”黄渤同样不满意,收工回去也对朋友发脾气:“你这上哪弄来的导演这是!”但最后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对于黄渤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年的这部低成本电影,却斩获了金鸡百花“最佳电视电影奖”。

黄渤也因此“跻身明星”行列。

颁奖席上一坐,这边是周星驰,另一边还有巩俐,对于他来说这都是震撼的。他甚至看着上台的人暗暗想:哎,那是不是有可能是我啊。

也许是觉得自己和科班出身的演员,还有很大差距,也许是想让自己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他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但他的长相却成了进入北影的“绊脚石”。

屡次落榜后,终于在30岁那年,黄渤顺利考入了北影,在帅哥美女如云的北影,他的颜值,成了同学嘲讽的对象:

“黄渤也考上电影学院了,现在的招生标准,太松了吧?”

后来,因为长相他所遭受的“尴尬”,又岂止这些呢?

有一次,他跟同学一起去试镜,当试镜快结束时,来了一个工作人员,拍拍他的肩膀问他:

“请问,你是他们的经纪人吧?”

甚至还有一次,在《爱情滋味》这部戏中,黄渤出演一个劫匪,到片场的第一天,副导演问:

“劫匪,劫匪到了吗?”

黄渤立刻回答道:到了,到了。

没想到副导演对着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立马当场发飙:

“这不是胡闹嘛,长这样,还想上镜?就你也配当演员?”

那一刻,黄渤的内心遭到了莫大的侮辱。

拍《疯狂的石头》时有一段花絮,黄渤正为下一场戏准备。而影片中扮演道哥的老戏骨刘桦则边看边称赞他,话里话外的满意和喜欢毫不掩饰。此时距离黄渤凭借后来的《斗牛》拿影帝还有三年,未来的事刘桦不知道,但他就是认准了黄渤:“他将来一定是有成就的,百分之一千一万的。”这时的黄渤也不知道,他正在往自己身上抹各种淤泥似的化妆产品,因为接下来的戏份里,他扮演的黑皮已经在下水道里困了三天。旁边有人问他,脸上的妆容应该“扎一下”来处理还是怎么样,全身已经黑漆漆的黄渤干脆道:“直接这样抹吧。”然后他闻了一下手上的东西,被那股气味呛得忍不住道:“真够臭的。”《疯狂的石头》上映后,黑皮在下水管道打电话那一段成了名场面。但没人知道的是,黄渤拍完后,用洗碗的洗洁精洗了七八遍,才把自己弄干净。现在说黄渤,人们喜欢谈他的高情商,然而对于演员黄渤来说,从始至终,他最耀眼也最珍贵的宝藏,是他的努力。就像管虎说的那样:黄渤,聪慧而刻苦。一个采访节目里,主持人并不懂黄渤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她让黄渤说出这么做的真实原因。黄渤的回答是:只要你(导演)要,我一定能给到。因为他不希望导演说他不行。话说得很满,但他的确给到了,他在银幕上呈现了太多经典。没人还敢说,黄渤不会演戏。而对应的,掌声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拍《斗牛》时,黄渤去了第三天就累吐了,当时已经磨破了两双鞋。而整部电影拍完,他一共磨破38双鞋。里面有一场戏,他足足拍了有遍。因为光是他自己演好还不够,还得有牛配合,牛什么时候转头,什么时候叫,这些都很重要,所以他只能一遍遍地重拍。

拍摄《无人区》时,黄渤在新疆干旱的戈壁里呆了三个月,期间为了让角色看起来更加真实,还特地去了一个屠宰场练杀气。

《亲爱的》里,他则扮演一个万里寻子的父亲。进组第一天就开始拍跑戏,抱着一个48斤的孩子跑了三天。里面还有一场跳水戏,往水里一跳一泡就是十几个小时,身上因此长满了红疹。黄渤曾经调侃自己开创了偶像派、实力派之外的另一个派系——体力派,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颜值,没有实力,只能努力。所以看黄渤的采访其实很容易被打动,因为在这个崇拜天分,迷恋运气的时代,还有人告诉我们,这依旧是个努力出奇迹的社会。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我们来说,这个声音恰恰太重要了。

拍了那么多影片的黄渤可能都没有想过,其实他自己演技的成长史,本身就是最好的励志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gx/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