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于达程涵

小剧场配音:陈光田洋郭浩然龙吟

01

立志改革却造质疑

在昨天的节目里,我们跟您聊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由乐氏家族世代经营的百年老店同仁堂,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当时的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而言,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已经摆在了面前,中药这个传统行业,该如何在新社会中生存乃至发展壮大下去呢?

早在20世纪初西药进入中国以后,中药和中医就一直在经受着外来医药的冲击。在乐松生刚刚接任同仁堂经理的时候,家族中的老人就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再不改革,中药顶多还能存在二十年。”可是同仁堂遵循古法做药已经几百年了,该怎么改、从哪个方面下手,成了压在乐松生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而北京市市长彭真的建议,无意中点醒了他——中药的形状一般都是丸散膏丹,几百年没变过了,而西药则恰恰相反,全都是小巧玲珑的药片,这不正好是一个可以迅速入手的改革方向吗?乐松生当即决定,立即从这个角度入手,开始他对中药的第一次改革。

光有决心还是不够的,乐松生觉得,要想这个改革能够成功,他还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第一是需要药剂学方面的人才。关于这一点倒是好办,之前在参加土改工作时,乐松生曾经结识了北京大学药学系的郑启栋教授——把郑教授请来担任同仁堂的总技师,推进中药改进事业,那是在合适不过了。关键的难点在于第二项,要想改变几百年来同仁堂出品的重要的剂型,就需要得到乐氏家族内部的支持。毕竟,此时的同仁堂还是乐氏家族的共同财产,自己只是一个管理者而已。

可是,当乐松生在家族内部提出这项改革建议的时候,居然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有人就说了:“咱们同仁堂几百年了,卖的都是药丸,也没听人说不好过,怎么现在就要改了呢?”也有人说:“这中药嘛,可不就是丸散膏丹么。改成药片了,那还能叫中药吗?”归根结底一句话,在家族内部,是支持的人不多,怀疑的人不少;干实事的不多,说风凉话的不少。面对这个情况,乐松生该怎么办呢?

02

屡败屡战大胆创新

乐松生觉得,中药改革是件迫在眉睫的大事,自己又是在彭真市长面前拍胸脯打过包票的。既然家族内部不支持,我就自已一个人干!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

乐松生

于是,他自掏腰包成立了一个国药改进社,办公地点就选在了在北京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一个小院里,由郑启栋教授来担任负责人。可是同仁堂制作过的中药这么多,究竟要先从哪种药改起呢?乐松生和郑教授经过反复探讨,最后决定,先从银翘解毒丸和牛黄上清丸入手,因为这两种药在同仁堂销售了多年,药效实在,客户的需求量又很大。

就这么着,乐松生给郑教授送去一大包银翘解毒丸的药材,请他尝试把它们做成药片。要说这郑教授的效率是真高,没过几天,他就拎着一大包药片,来到了乐松生的家。本以为成功了的乐松平却当即被浇了一盆冷水,原来这药材被改进成药片后一次要吃上16片才起效!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得把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炼出来才行。

连翘

今天的人们会觉得,不就是提炼药材么,这有什么难的。你要知道,在当年,郑教授所从事的,可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首先,你得知道一种药材里究竟什么成分最有效;其次,得用科学方法把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第三,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人们只知道中药配方中各种药材的用量,可是这用量怎么换算成有效成分,可就没人清楚了。

不过郑启栋和他的研究人员们并没有放弃:不清楚成分配比,大家就自己去测量计算;没有参考资料,大家就自己去收集总结文献。与此同时,乐松生又请来了在同仁堂工作多年的老药工,配合进行实验。

经过艰苦努力,到了年,同仁堂的第一批银翘解毒片终于试制成功了!这种银翘解毒片就不用一把一把吃了,每次只要两片,就能顶过去一颗大药丸的疗效。而这一切,都是乐松生和郑启栋努力的成果。

眼看着乐松生的尝试取得了成功,同仁堂内部的反对之声也渐渐消失了。

到了年,同仁堂将原先位于德胜门内的鹿苑开辟了出来,与郑教授的国药改进社合并成立了“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专门从事中药片剂的研发和生产工作。这个举动,开创了采用西药方法生产中药的先河,在当时国内众多传统中药企业中,算是领风气之先的大胆创新。

在此之后的几年间,同仁堂研发生产的中药片剂,逐渐扩展到了13种之多,像是咱们大家都熟悉的六味地黄片、舒肝片、藿香正气片等等,都是那一时期问世的。

除了将中药丸改进成药片之外,还是在那一时期,同仁堂中药提炼厂在郑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人工牛黄的研制工作。有些了解中药的听众可能知道,牛黄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它其实就是牛的胆结石。然而天然牛黄资源稀少,有时候价格甚至比黄金还要高。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同仁堂自己研发的人工牛黄成功问世,这种人工牛黄不仅保持了天然牛黄的药效,还兼具了价格低、易生产的特点,它也因此受到了中药厂家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

03

现代化基地里的手工传承

自从同仁堂中药提炼厂问世以来,几十年间,几代工作者恪守同仁堂的精神,在研制开发领域不断创新,在生产制造环节则严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不断为人们提供着各种各样品质优良的中药。同仁堂在此基础上不断扩编,在北京周边建立了多家制药厂。年以后,同仁堂在北京的亦庄开发区投资六亿元,建立了两座现代化生产基地,将原本分散在北京各地的药厂进行集中,搭建起了现代化的中药生产线。在之后的日子里,这里接待了大批到访的参观者,人人都对这古今共存的工厂赞不绝口。

这怎么说?原来基地里虽然已经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可是仍然保留了不少需要手工操作处理的部分,什么部分呢?就是中药原材料的处理。具体说来,到达工厂的中药原料,需要人们手工进行挑选,去掉毛、刺以及那些不能入药的部分。

北京亦庄生产基地

或许您还记得,在我们上期的节目里曾经提到,同仁堂的创始人乐凤鸣,曾经给药工们定下了规矩,对于各种药材,要选择最好的产地,在加工炮制上,也要遵循医书的要求,比如黄连要去根,远志要去芯,鹿茸要去毛等等。在过去,正是因为这些规矩的存在,才使得同仁堂出产的药品质量上乘,为自己的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口碑。

出于对同仁堂工艺传统的传承,这些规矩被完好地移植保存到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里,而那些进入工厂的中药原材料,形状大小不一,需要挑选和去除的部分也各不相同,无法采用机械化的方式,只能靠工人们纯手工的一个个进行处理。这种前期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同仁堂对于传统的尊重,也表现出了他们对于药物品质的追求。

除了在前期处理工序中采用人工方式外,亦庄生产基地里还特意保留了一个沿用传统手工方式进行生产的展示区,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工人们用传统方式生产着同仁堂的名药——安宫牛黄丸。关于这个展示区的设立,也体现了同仁堂管理层的良苦用心。既能够将古老的中药加工手法保存和传承下去,也能让前来参观的人们了解中药制作的传统工艺;还能让企业员工意识到,在企业不断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并没有忘记保存可贵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真可谓是一举三得了。

04

虽遇低谷仍持百年精神

在发扬传统医药工艺的基础上,同仁堂还有一件事没有忘记,就是延续创新精神。毕竟,作为一家比许多国家历史还长的老字号,如果只知道墨守成规,是不可能在历史大潮中生存下来的。遥想当年,乐平泉就是靠着创新精神,才让同仁堂重新走向了繁荣。

为了将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扬光大,进入21世纪以来,同仁堂制定了详细的战略发展研究规划,这套规划的核心点便是:“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在这个规划指引下,同仁堂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健品生产制作销售的子公司,全面进军健康产业领域。可奇怪的是,带着几百年声誉进入这个领域的同仁堂,居然初出茅庐就受到了冷遇。既不是因为名气不够大,也不是因为质量不够好,而是经销商觉得这真材实料的同仁堂利润太低了,挣来的钱还不够他吃饭呐!

货真价实反倒成了缺点,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了。可是同仁堂的业务人员经过调研,发现那位经销商说的也是实情。毕竟他们也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谁家给的利润高,他们推广谁家产品的动力就大。在这个背景之下,同仁堂做出决定,自家的孩子必须自己养,既然别人靠不住,那就自己亲自向消费者推广自己的产品!

在那之后,同仁堂开始全力打造自己的销售网络,所有的实体店都由同仁堂直接供货,这种销售模式不仅有效控制了销售成本,还可以杜绝假货的进入,确保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品牌信誉。进入年以后,公司盈利直线上升,已经成长为同仁堂旗下效益最好的一个版块,而且这个趋势有增无减,有着持续发展壮大下去的良好态势。

自从康熙年间创立以来,同仁堂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岁月,曾经在大栅栏街上的小小药铺,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庞大产品线、众多生产基地和研究机构的庞大集团。虽然企业的规模比创立之初扩张了不知道多少倍,可是同仁堂创建者乐凤鸣所恪守的那些精神,依然在这家企业内部传承,这些精神包括了对品质的坚持、对工艺的把握和对创新的延续。正是因为这些精神的传承,使得它能够撑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为我们国家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识别







































白癜风初期好治疗吗
白癜风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cf/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