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寒又上火四招教你破
在很多人的认知范围里,但凡出现了口腔溃疡、口干口臭、牙龈出血、暗疮、眼睛红肿、嗓子疼、便秘等问题,都能用俩字概括:上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上了火,那当然是想尽办法来把这团不合时宜的小火苗扑灭。 然而有这样的一类人,虽有着「惹火」的体质,同时也伴随着如下问题: 畏寒 肤色暗沉,长黑斑 肢体水肿 痰多 四肢不温,严重者冷及手肘膝盖 时而肚子冷痛腹泻,时而便秘 舌淡胖,苔薄 男性阴囊冰冷潮湿 女性痛经,小腹冷,白带清稀 出现这类情况的同学,便是传说中神秘的「上热下寒」体质了。 中医「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卷一》对于体寒又上火的现象解释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这个道理在初中物理课上老师也讲过类似的现象。为什么热空气总能向上升腾而冷空气总是沉降呢?很简单,热空气中分子活跃度高,密度较小,因此容易上浮;而冷空气中分子活跃度低,密度大,因此容易下沉。 对应到人体,我们就可以这么理解: 因为种种原因,人体阳气受损,导致阴寒之邪大量内生或外侵,逐渐沉降,积聚于下。此时肾脏之中的元阳(命门之火)已经无力应对如此多的寒邪,只能一个劲地向上迁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命门之火无法到达原本的目的地,去温煦五脏六腑,而上焦部分总是无辜地被这团小火苗灼烧着,因此就出现了这种体寒又上火的怪现象,且总是反复出现。 有人一定会问,上火吃牛黄解毒片可以不?喝苦丁茶可以不?吃三黄片可以不?黄连上清片可以不…… 这些我们信口道来的去火之物,无一不是苦寒之性。对于有实热证的同学,点到即止地服用是可以清除不速而至的邪火的。而对于上热下寒的人来说,虽能逞一时之快,清一时之火,但在这个过程中,苦寒之药已经悄无声息地消耗着你体内那一丢丢阳气。如果依然执迷不悟,日积月累,一些可怕的病症会难以置信地找上门来,比如抑郁症,不孕不育,尿毒症,肾衰竭,各类肿瘤等等。 OK,说到这儿,不想吓唬你们了,甩点解决上热下寒这种体质的干货: 自制贴敷,引火归元 如果你体寒又不小心上火,可以准备吴茱萸50克,肉桂50克,两药磨成细粉后用40ml陈醋和适量热水调和成膏状(禁止内服)。到药店买小号的空穴位贴,晚上睡前取适量药膏放在穴位贴的圆圈里,贴于脚底的涌泉穴上,睡醒揭下,连敷七天。 涌泉穴 卷足,足底前三分之一处可见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有些同学属于敏感肤质,可能会对穴位贴的介质过敏,这样的话就要考虑选择其他方法了。 泡脚降火 对于畏寒、四肢不温的同学来说,泡脚是再合适不过的法子了。 取艾叶(最好是艾绒)15克,吴茱萸15克,加入毫升清水煮沸20分钟。待其冷却至合适温度后泡脚即可。 自制肉桂小米饭 总是被这种问题困扰的同学,不妨试试「火神派」大家李可老先生名方「油桂米丸」的简化版: 取肉桂8克,磨成细粉;小米克,蒸熟。食用时将肉桂粉均匀撒在小米饭上,拌匀,当作主食吃。 肉桂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小米「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两者配合,同气相求,不仅能让上窜的火去到该去的地方,还能补脾肾、助阳气,两全其美。 艾灸调理 对于不听话的这一团小火苗,我们需要用合理的方法把它引到应该去的地方,同时依靠外力驱散积聚在身体下部的寒邪。那么艾灸就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了。 调理时,取气海穴、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气海穴 从肚脐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线直下两横指处,即为此穴。 脾俞穴 脊柱与肚脐相对应处往上推三个椎体,即第11胸椎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足三里 自犊鼻(外膝眼)直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三阴交 手四指并拢,小指下缘紧靠内踝尖,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的交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上热下寒」的体质貌似难搞,其实把生活习惯调整过来,尤其三忌:忌饮食寒凉,忌思虑熬夜,忌纵欲过劳。然后配合上面的几个招数,一周下来就会初见成效了。 文字|大头 排版|福光 配图版权遵循CC0协议 每天泡泡脚,引火下行身体好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cf/14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与中药杂说人参之贵,雷丸之灵
- 下一篇文章: 李氏治便秘秘笈第三招清肠排毒的终极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