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理解论据的概括及作用教学视频
议论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论点概括(附练习!含答案) 教学视频 议论文——论据的概括及作用 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题型: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1.重点:理解什么是论据,论据一般如何提出,论据出现的位置;分析论据的作用。 2.难点:概括论据、补写论据。 例1.阅读《让“国际不打小孩日”遏制棍棒教育》,完成第19-21题。(共8分) 让“国际不打小孩日”遏制棍棒教育 雷泓霈 ①在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亲子关系发展等理念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由于认知有限,曾将棍棒当作“教育神器”。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当今社会,我们是否早该对棍棒教育进行全面警醒了呢?年美国反体罚民间组织“有效管教中心”,选定每年4月30日为“国际不打小孩日”,其目的就是要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可以说,让家长和教育者从棍棒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实在太有必要了。 ②任何不尊重孩子的棍棒教育,都是违法的。我国的《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一再强调要尊重和爱护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家长和教育者所谓的“爱心幌子”再动人,也不能将教育法则建立在违法乱纪的平台上,只有教育行为合法、合情,才是好的教育。 ③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小孩子打几下没事,“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这种一味强调打的认识,忽视了对孩子身体的伤害,而且没有意识到,打骂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已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体罚和暴力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这种危害要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后才会显现出来的。棍棒教育有时确有“管理速效”之功,但对孩子身心、智力的长远发展害处多多,实在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视教育。 ④西方国家的教育界很早就开始大力反对棍棒教育,而将尊重儿童落实到了细枝末节以至“严禁任何体罚”的高度。比如美国等国家,对于“暴力教子”实施了强制报告和救护制度,美国还开设了接听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投诉的热线电话,由儿童保护部门的专门接线人员负责接听投诉热线。这些国家的有关部门已经形成了浓郁的保护和爱护孩子的氛围,他们认为,只有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才能培养出自尊自强的公民,而棍棒教育恰恰是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还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教育,遏制棍棒教育,将尊重和快乐教育进行到底。 ⑤期望各位家长和教育者真正记住“国际不打小孩日”,坚决遏制棍棒教育,多给孩子送上尊重、平等、温馨的“权利阳光”,像对待朋友、同事一样尊重孩子,多一些平起平坐的交流,让孩子得到更为自由、快乐、健康的发展。 (有删改) 20.从全文看,我们为什么要遏制“棍棒教育”?(3分) 解析:分别概括文章第②③④段的内容分论点即可。 答案:第一,“棍棒教育”是违法的;第二,“棍棒教育”对孩子身心、智力的长远发展害处多多;第三,“棍棒教育”不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不能培养出自尊自强的公民)。(3分。每个要点1分) 例2.阅读《谣言止于智者》,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谣言止于智者 ①近来,社会上“妖言惑众”事件的频繁发生,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危害。虽然人们知道,谣言是个别人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捏造的谎言,但仍有不少善良的人在无意之中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许多人被谣言迷惑,而智者却往往能化谣言于无形,也就是说,谣言止于智者。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风风火火地跑到哲人那儿,说想要告诉他一个消息。哲人平静地打断他的话说:“等一等,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哲人所说的“筛”,就是看消息是否真实,是否经过审查,是否具有善意。来人表示只是听来的。最后哲人说:“那就别说了吧,免得人们被这虚假的谣传所困扰。”哲人面对看似令人激动的消息,淡定从容,以自己的标准过滤虚假信息,让谣言停止了传播。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智者能以淡定的心态,理智应对,不为谣言所惑。 ③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智者能以渊博的知识,明辨是非,不为谣言所困。谣言像四处游走的无根之风,而知识却正如遮挡、消解它的高山茂林。当智者遇到谣言的无根之风时,能运用知识的高山茂林,使谣言得以消解。自年至今,对于拟建PX(对二甲苯、低毒化合物)项目,多地民众均选择坚决抵制,被谣言所惑是重要原因之一。其间,某搜索网站上的“PX”词条多次被人篡改,将PX解释为“剧毒”。为了阻止妖言惑众,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生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大量的科学依据进行论证说明,还原了科学的真相,从而攻破谣言。这次破谣的成功,表明了知识对于明辨是非的必要性。 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让谣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对于不确定的信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尽自己所能组织谣言的传播,在谣言面前我们人人都应该做一个“智者”。 22.如果在文章或处补写一个论据,下面材料放在处使用最恰当。(只填序号)(2分) 战国时期,魏文侯派乐羊去攻打中山国。三年未下。在此期间,各种谣言纷起,说乐羊围而不攻是想拥兵自立。然而,魏文侯却相信乐羊这样做自有其道理。他一面派使臣慰问前线的部队,一面又加派作战的兵力。最终乐羊成功打下中山国,魏文侯重赏了乐羊。 解析:结合文段含义,找到最恰当的。 答案:甲(共2分)。 例3.阅读《说说“质疑读书法”》,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说说“质疑读书法” 孔宁 ①《康熙字典》是我国古代解释文字的巨著,这是一部体例精密,考证严谨完备的书。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巨著,仍然被清代学者王夫之看出了问题。王夫之经过认真考证,指出该书有条失误之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一本好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纰漏。在读数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又要有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质疑读书法”。 ②“质疑读书法”有助于开发思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从人的神经功能上看,疑点会促使大脑出现高度兴奋状态,随之产生一种“优势灶”,也就是探研反射,从而使精神高度集中,保证最佳的读数效果。在这种状态下读书,你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说,疑问是开启未知王国宝库大门的钥匙。 ③利用“质疑读书法”,能打破知识旧框框的束缚,促进新的发明和创造。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采取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毛泽东经常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目读书,要善于发现问题。他每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总能提出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他在大量的读书批语中,提出过许多新颖的见解和主张。在阅读过程中,毛泽东没有被某些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在质疑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由此看来,质疑是读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质疑能否定旧的传统观念,也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 ④“质疑读书法”,需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法国哲学家阿拉伯尔说过:“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也就是说,把书本上的疑点带入实践中,从实践中再做出正确的判断。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对当时被奉为标准药典的《证类本草》产生了疑问。于是他用了27年时间,对该书和其他多种“本草”书中的中草药,详细分析,认真研究,逐条订证,对其中谬误和讹传的记载,进行了修改补订,最终写出了52卷医药巨著《本草纲目》。试想,如果李时珍在批阅明代以前的各种“药物”著作时,凡书皆信,师古不变,不进行质疑,不在实践中加以考证、修订、完善,能有鸿篇巨著《本草纲目》问世并造福于子孙万代吗? ⑤让我们在使用“质疑读书法”的时候,请记住培根的名言吧:“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我们要用善疑好问这把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吧。 21.第③段画线的事实论据为什么能够证明本段的观点?(3分) 解析:概括出事例的内容,再结合观点作答。 答案:毛泽东的事例是善于打破知识旧框框的束缚,促进新的发明和创造的典型代表。要抓住“善于质疑”“打破束缚”“发明和创造”来具体分析。答案: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善于质疑,不被书中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这一事例充分证明利用“质疑读书法”,就能打破知识旧框框的束缚,促进新的发明和创造。(3分。事例概括2分,证明观点1分) 例4.阅读《谈治学》,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谈治学 谈家桢 ①何治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②首先,知识面要广博。我们有志于攀科学高峰,攻克技术尖端,没有广博的知识怎么行?有的人似乎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知识面狭窄得很。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地改变。因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休戚相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密切。例如,生物学不仅是医学和农学的基础,而且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国际上生物学的一个发展趋向,就是利用生物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来解决人类思维、记忆、感觉、行为等高级物质运动形态问题。因此,我很赞赏外国大学把文科和理科放在一起叫作文理学院的做法。 ③其次,要勤奋。从事社会科学的人要勤奋。唐代白居易对友人谈起自己的学习经历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总结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一个“勤”字。从事自然科学的人也同样离不开勤奋。我的老师美国著名实验胚胎学家摩尔根,创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曾荣获诺贝尔奖金。这些成就浸透了他辛劳的汗水。他的家在实验室对面,但是他经常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甚至连星期天也很少休息。“。”勤奋中也包含着刻苦,怕苦怕累的人是不能真正做到勤奋的。 ④再次,学生要有雄心赶上并超过老师。荀子说得好:“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学生不仅要学习老师,更要超过老师。老师要允许、欢迎学生超过自己。我自己看到学生的进步就很高兴。我有个学生,叫徐道觉,现在是美国休斯顿得克萨斯大学细胞生物系主任。他发明了细胞冷冻储藏技术,能保存上千年。这件事在国外很受重视,有人曾提名授予他诺贝尔奖金。我认为一个教师如果教出来的学生超不过自己,那就是失败。科学,总是一代胜过一代的。 ⑤当然,“。”治学方法再好,如果不去实践,那也等于零。黑发不知治学苦,皓首方悔实践迟。让我们努力从现在做起吧! (选自《中国文化名人论人生真义》,有删改) 21.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用事实来阐述治学“要勤奋”的观点的?(4分) 答: 解析:熟悉论证过程的具体步骤,理清作者的思路,如何借助事实来论证自己观点的。 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从事社会科学的人要勤奋”(1分),举唐代白居易勤奋学习取得成功的事例加以论证(1分);然后指出“从事自然科学的人也同样离不开勤奋”(1分),举美国科学家摩尔根的成功来自勤奋的事例加以论证(1分)。评分标准:共4分。共4点,每点1分。 例5.阅读《沉住气,成大器》,完成第20—22题。(共8分) 沉住气,成大器 ①所谓“沉住气”,就是能够冷静地面对现实;所谓“成大器”,就是成为能担当重任的人。心理学家认为,普通人与成大器之人,除了在勤奋、天资、机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之外,面对人生种种际遇,能否沉住气,宠辱不惊,也是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特别是一些所谓大器晚成者,在他们走向人生辉煌之前,都有沉着面对现实、长期奋斗的经历。如此看来,沉住气者,方能成大器。 ②人生犹如连绵的山脉,有峰峦也有沟谷。“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苹果公司原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人生信念,他凭着iphone、ipad产品的畅销实现了自己“改变世界”的梦想。但正是这样一位影响全球的天才,也曾陷入长达近11年的人生逆境。在这段人生逆境中,他遭遇了三次重大的挫折。先因决策失误而被董事会赶出自己创立的公司,接着因开发NEXT电脑没有销量而被人嘲笑,后来又因他对皮克斯公司产业定位不准而成为市场的笑料。但在逆境与挫折面前,乔布斯能够沉住气,坚守人生信念,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终于使得皮克斯的电脑动画大获成功,最终以丰厚的资产与超人的智慧,重新回归苹果公司,引领苹果实现了“改变世界”的梦想。 ③当然,人生不都是困境,也有坦途。身处坦途,只有保持冷静和低调,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走向最终的成功。在至赛季的CBA联赛上,北京金隅男篮以创队史的13连胜开局!但主教练闵鹿蕾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要求队员戒骄戒躁。一次训练课上,他把发挥出色的新人朱彦西叫到身边问:“还知道自己姓什么吗?”小朱老实地回答:“姓朱。”这时闵鹿蕾告诫弟子:“别以为赢了几场球就觉得自己不姓朱,姓‘牛’了。”正是这种冷静低调,使他带领这支“没有国手,没有NBA强援、没有顶尖主教练”的“三无球队”,顽强拼搏,最终首夺CBA总冠军。闵鹿蕾之所以能将一支“三无球队”打造成为冠军球队,就是因为他能正视自己,放平心态,持之以恒地拼下去。所以说,面对成绩沉住气,才能认清自我,产生持续奋斗的动力,最终成大器。 ④生活中,有时诱惑会不期而至。面对诱惑沉住气,才能坚持原则,葆有一份美德,最终成大器。当红明星孙红雷在没有出名之前,曾婉言谢绝了著名导演姜伟请他出演一部大片角色的邀请,原因只是他此前已经接下另一个导演的角色。姜伟导演虽有些失望,但却不由地赞叹:“此人懂得舍利取义,演技又好,将来想不红都难!”后来孙红雷果真凭借高超的演技成为了中国最有魅力的男明星。孙红雷面对诱惑时能够沉住气,舍弃了唾手可得的利益,守住了做人的信誉,虽有小“失”,而终获大“得”! ⑤一个人,不管在低谷还是在山脊,要想始终如一地做到沉住气,就要不断加强修养,锤炼意志,做到身处逆境不气馁,取得成绩不自满,面对诱惑不心动,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作为,成大器。 22.下面材料,能够证明文中哪一个分论点,简要说明理由。(3分) 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杨震的提携之情,想赠送十斤白银给杨震,并且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完后,惭愧地离开。后来,为官清明的杨震,官至宰相,成为东汉名臣。 答: 解析:先明确材料的内容,再与分论点进行对照。 答案:能够证明“面对诱惑沉住气,才能坚持原则,葆有一份美德,最终成大器”这一分论点。因为杨震面对诱惑能够沉住气,拒绝贿赂,保持住为官的操守,坚守住做人的原则,最终担当了大任,成为东汉的名臣。 例6.阅读《善言是一种美德》,完成第20-22题。(共8分) 善言是一种美德 ①生活中,我们常为如何融洽地与人交流而煞费苦心。其实,想营造愉快、真诚的谈话环境,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口出善言。这里的善言,指说的话不仅能让人乐于接受,而且能使人获益。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所以说,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 ②善言,可以给身处困境的人自信和力量。善言暖心,面对身处困境中的人,我们不妨多说一些美丽的善言,使人奋发自强。一次语文课,一位个子矮、有些跛脚的学生在黑板上默写生字。他刚刚够到黑板,写字要斜着身子,字迹歪歪斜斜,很难看。然而老师点评时却说:“这些字,好像从地里拱出来的小嫩芽。虽然乱了一些,但是,说不定就是这些嫩芽,将来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呢。”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这个自卑孩子的命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变得开朗自信起来。经过多年的打拼,他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当年正是老师用一句生动形象的比喻给了他信心与力量,帮助他走出自卑的困境,使他走向成功。由此可见善言的魅力。 ③善言,可以让困惑迷失的人找到前进的方向。马来西亚著名华语歌手曹格,在一次醉酒打人被曝光之后,人气骤然下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迷茫之中。无助的他打电话给刘德华。刘德华说:“你今年30岁,这么早发生这事对你是好事,是上天给你改过的机会,你要好好改过,否则只有两个字:收工。”刘德华的话,让曹格如梦初醒。他痛定思痛,重塑形象,终于又获得了成功。刘德华的话让迷茫的曹格重新燃起了希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困惑迷失的时候,一句善言,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它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而走出人生的阴霾。 ④善言,可以化解矛盾、促进事业的成功。美国南北战争中,平民出身的格兰特将军与韦策尔将军脾气不合,作战中不能有效地沟通。韦策尔强烈要求林肯总统撤掉格兰特的军职,理由是格兰特喝酒太多。林肯找到格兰特,对他说:“格兰特将军,我真的为你感到欣慰,你的部下和同事都在夸你总是打胜仗,韦策尔将军还很欣赏你酒后不慌乱的风度,要是战争结束了我一定请你喝酒。”听到这些话后,格兰特主动与韦策尔将军打配合战,为结束南北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与韦策尔将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林肯总统的善言,成为两人和好的桥梁,使两人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试想,如果林肯总统真的撤掉了格兰特,不仅会使两人结怨,甚至有可能影响南北战争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学做报喜的“喜鹊”,这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事业的发展。新课标第一网 ⑤善言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而善良的内心,而他人也可能因你一句善言而从此发生改变。所以,如果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时时谨记口出善言,那我们就拥有了一份美德。 22.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能够证明善言可以化解矛盾、促进事业的成功。(3分) 解析:定位第四段,先要知道中心论点是什么,再看事实论据,二者结合即可。 答案:林肯总统用善意的谎言化解了格兰特将军与韦策尔将军之间的矛盾,使得两人能够配合作战,为结束南北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善言助他们化解了矛盾并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所以这个事例可以证明“善言,可以化解矛盾、促进事业的成功”的分论点。 来源网络 初中语文助手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xz/4585.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普你了解熊胆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