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宫牛黄丸,被誉为“凉开之首”,是一款经典的中药方剂。它以牛黄、犀角、麝香等珍贵药材为主药,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热病、中风等症状。在古代,安宫牛黄丸原为宫廷御用药品,后流传至民间,成为中医治疗热性病的良药。如今,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安宫牛黄丸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深受医患双方的信赖和认可。安宫牛黄丸的配方独特,选材讲究,制作工艺精细。在制作过程中,需经过多道工序,严格控制药材质地和药效成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安宫牛黄丸具有高效、安全、可靠的特点,成为中药制剂中的佼佼者。

“神药”安宫牛黄丸包治百病?别被骗了!真正能治的是这种病

安宫牛黄丸,中医临床上的急救瑰宝,应对中风昏迷、脑出血、脑炎、脑膜炎等危急病症。它源自清代医学巨著《温病条辨》,为治疗温病的“凉开三宝”之一,更是急危重症的救命稻草。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安宫牛黄丸被推荐为救治危重新冠患者的良药,其成分包括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等,功效卓著,能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正如《温病条辨》所言,安宫牛黄丸对“邪入心包”之症有奇效。“心包”即心脏外膜,而“邪入心包”则指温热之邪侵入心包,引发神志错乱、舌头僵硬、四肢冰冷等严重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休克。如不及时救治,患者生命岌岌可危。

别被骗了,真正能治的是这种病

中风先兆

中风症状常在瞬间来袭,却又迅速消退,往往仅持续数分钟或更短。然而,在这之前,患者往往会经历一系列预兆,如头晕目眩、视线模糊、嘴角歪斜、言语不清以及手脚麻木等。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采取行动。此时,安宫牛黄丸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能够减轻脑出血或脑血栓的严重程度。然而,在使用之前,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意见,严格遵循医嘱。

中风发作之后

中风突发之际,病患陷入昏迷,失去意识,大小便失禁,甚至牙关紧闭,情况堪忧。安宫牛黄丸犹如守护神,守护着脑细胞的正常运作,即使在缺氧的困境中,也能让它们继续工作,避免大脑遭受无法挽回的伤害。

儿童高热不退

当儿童体温飙升至9℃以上时,犹如热浪翻滚,让人担忧。此时,孩子可能会出现惊厥、抽搐的症状,仿佛被无形的魔爪所困扰。若在服用退烧药后仍未能缓解,那么安宫牛黄丸便成了退热救星。它如同炎炎夏日中的一缕清风,迅速为孩子降温,且退热后不易反复,让孩子远离病魔的折磨。

吃对救命,吃错是毒!以下几种情况不可乱用安宫牛黄丸

首先,孕妇是绝对不能乱用安宫牛黄丸的。由于安宫牛黄丸中含有雄黄和麝香等成分,这些成分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流产和胎儿畸形。

此外,过敏体质者也应谨慎使用安宫牛黄丸。对于过敏体质者来说,使用安宫牛黄丸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过敏性休克。

另外,肝肾功能不全者也不宜乱用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中的药物成分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人来说,使用安宫牛黄丸可能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此外,儿童和老年人也是不宜乱用安宫牛黄丸的人群。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安宫牛黄丸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使用安宫牛黄丸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

总之,在使用安宫牛黄丸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帮助。切勿自行判断或盲目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那中风发生时,什么时候吃安宫牛黄丸才安全有效呢?

中风急救时常有误区,常见有人认为所有脑中风患者均可服用安宫牛黄丸,只需卧床静待病情好转,医院。然而,这种做法实则大错特错。中风的急救原则是分秒必争,分钟的黄金救援时间尤为宝贵,盲目自行用药或延误救治都可能加重病情。

年10月0日,医院赵静医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麻醉和重症治疗科刘仁玉医生在《TheLancetNeurology》杂志上联合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中风:中风迅速识别和即刻行动之中国策略》。

文章重点强调了中风快速识别和立即急救的重要性,推广了中风识别的简易方法,并指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患者,若能在发病小医院进行溶栓治疗,将大大降低致残率。因此,患者应迅速被送至具医院。

中医理论对中风的治疗有深入理解。安宫牛黄丸虽可用于部分中风症状如突然昏迷、半身不遂、面赤气粗等阳闭证和热证,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对于表现为汗多肢冷、小便失禁的中风脱证,需采用大补元气、回阳救逆的药物如人参进行治疗,此时若误用安宫牛黄丸,不仅无法起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必须纠正一个常见的误区:安宫牛黄丸并非治疗一切中风昏迷的“神药”。面对中风这样的紧急病情,务必把握住宝贵的急救时间,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让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jj/1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