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凌晨,著名浙商、企业管理大师、青春宝的创建人冯根生逝世了。他是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

而作为地地道道的杭州人,他又和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唯一的中医药古建筑博物馆——胡庆余堂博物馆是由他抢救出来的;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是由他创建的;中华老字号、浙江老字号协会是由他发起的;同时,他也是“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唯一的传承人。

胡庆余堂

江南药王

自清末以来,中国中医药界有句行话:“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称霸”江南中药界的胡庆余堂,是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于年创办的一家产销兼营的中药老字号。

相传,胡雪岩之所以会建立这样一间药店,当中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有一次,因为家人生病,胡雪岩派佣人去药店抓药。但是,由于抓回来的药已经发霉变质,他不得不让佣人重新去换。

可是,当佣人来到药店之后,药店的伙计却说:“本店只有这种药,如果你们要好药,可以自己开一家药店呀。”

胡雪岩听了很生气,药是用来治病的,怎么可以拿人命当儿戏?于是,胡雪岩立志要开一家大药店。

年,胡雪岩承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南宋皇城根下正式创建胡庆余堂。药店开张那天,胡雪岩亲笔题写了著名的“戒欺”匾额,告诫属下:“凡是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

此后,胡庆余堂广纳名医传统良方,精心调制庆余丸、散、膏、丹,济世宁人,因药效显著,被誉为“江南药王”。至于它“戒欺”的祖训,至今仍然刻在药店的墙壁之上。

除此之外,胡庆余堂还有一个传承百年传统: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胡庆余堂所用药材每一季度招标一次,每次招标均采取盲选的方式,所有的样品去除供应商标识,让经验丰富的药师团队负责挑选、评分,选出最好的药材。

“修制务精”,一直是胡庆余堂制药的宗旨所在。

温病三宝之一的“局方紫金丹”(另两种为安宫牛黄丸、牛黄至宝丹)是胡雪岩开创胡庆余堂时的一味重要药品。

这味药有严格的炮制要求和繁复的工艺,而在操作过程中,其中有一味“砂”又极易与铜和铁发生化学反应。

为确保药效不受损失,胡雪岩不惜工本,耗黄金克、白银克,打造出了金铲银锅这样昂贵的制药工具。

这两样制药工具作为传承胡庆余堂“修制务精”精神的物件,一直被收藏在了胡庆余堂陈列馆中。它们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中华药业第一国宝。它的精神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它的物质价值。

不得不说是,胡庆余堂“戒欺”和“修合无人晓,诚心有天知”的古训,足足影响了好几代人,在这当中,自然也包括了作为其传承人的冯根生。

冯根生

年,才刚从小学毕业的冯根生穿上了祖母为他缝制的长衫,进入胡庆余堂开始做学徒工。

在三年学徒期间,冯根生每天从凌晨五点工作到晚上九点,16个小时专心其中。两千多种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功效烂熟于,心,丸、散、膏、丹的制用也驾轻就熟。

满师后他又站了二年柜台,撮药配制当不在话下。此后又煎药二年,每天三百帖,两年多时间,共有十多万帖药从他手中出去,就是今天的中药学博士不花个三年五载也是很难做到的。

据说,当年的杭州人都知道,冯根生煎的中药地道又见效。

在冯根生的回忆中,胡庆余堂对于职业道德,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冯根生在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以前,胡庆余堂是24小时对外配方的,越是天冷的时候,半夜里来抓药的人越多。虽然明知冬天哮喘病人最多,完全可以事先把药准备好。但为了保持最好的药效,我们的鲜竹沥是现场熬的,一熬起码得一个多小时,有时候一个晚上没得睡觉。就这样第二天早上5点,还得准时起来认中药,每天两种,雷打不动。”

还有一桩事情,也让冯根生始终不曾忘。他以前说,他在当学徒的时候,有时候打扫卫生,总能在地上捡到做练习之用的点钞。这些小钞票价值不高,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五块、十块。但是每次捡到,他都会放到抽屉里,等到第二天再交给师傅。

冯根生起初都没有在意,直到十多年后,带他的师傅去世之前才告诉他,这也是胡庆余堂的诚信考试,考过十五次,才算完全通过。

胡庆余堂

内景

胡庆余堂的经营理念通过一代代人不断被传承下来,冯根生能够让青春宝这个品牌持续数十年,也与他在胡庆余堂做学徒的经历十分相关。

就如他自己曾说过的:“胡庆余堂几乎屋屋有匾,但最重要的匾只有两块,一块就是‘戒欺’,还有一块是‘真不二价’。‘真不二价’是挂在堂外给顾客看的,‘戒欺’是挂在堂内给员工看的。我个人认为,‘戒欺’就是诚信,是胡庆余堂的镇堂之宝,也是我中药生涯和创业过程所奉行的‘圣经’。”

编写:南枝

监制:毛晓青

·end·

浙有料

不一样的民艺新看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jb/9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