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牛黄

01

传说一: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有个姓葛的乞丐。有一天他来到江西景德镇的荒郊野外,突然中了温邪。只见他周身发热,烦躁不安,出现了神昏谵语颠狂状。

他自觉口干舌燥难忍,一时却又找不到水喝。他用手搭棚举目四望,见前面路边有两口大粪缸内容物大不一样,一个缸中龌龊不堪,一个缸中却清澈如泉水。葛乞丐顾不了许多,掏出自己的讨饭碗往清的那个缸中舀了满满一碗,咕嘟咕嘟地猛喝下去。喝完这碗水后,他感觉这碗水甜如甘泉,沁人心肺。葛乞丐喝完水后,又迷迷糊糊地躺倒睡在树下。

第二天早晨,他一觉醒来,浑身上下轻松舒畅极了。他心里明白,这全靠喝下的那碗粪水的功力,可转念又一想,怎么这样清甜的水,会和粪便混在一起呢?其中定有缘故,于是他好奇地折了一根树杆,在那粪缸里掏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从中缸中捞出一副牛肠肚来。他用水洗了洗,又除掉肠肚上的腐烂物后,见露出了一颗鸡蛋大小的黄色结块。葛乞丐认定这是一块宝药材,他赶忙装入内衣,满心欢喜地下山去了。

原来葛乞丐得的是一颗上等的好牛黄。牛黄具有熄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助消化,缓泻作用。后来他用这颗牛黄治愈了好多好多人的瘟疫、惊痫中风、疮疡肿痛诸症,一时声名大噪。

传说二:

相传,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正在渤海郑郡(今河北任丘)行医,为邻居阳文治卒中偏瘫。阳文儿子阳宝在宰牛时发现牛胆内有一石。扁鹊对此颇感兴趣,将此石拿回家与为阳文治病的青礞石一道放在桌子上。正在此时,阳文的病又发作起来,扁鹊赶到只见阳文两眼上翻,喉痰噜鸣,肢体冰冷,气促。他一边扎针一边叫阳宝快将桌子上青礞石拿来。阳宝拿药来后,扁鹊没有细察,很快研为细末,取五分给阳文灌下,病人病情好转,抽搐止,神志清。扁鹊回到家中,发现桌上牛黄石少了。扁鹊问家人后,方知刚才阳宝所拿的是牛黄石,同时也发现了牛黄的作用。后在给阳文治疗中与其他药配伍,治好了阳文的病。阳文道谢,扁鹊说:“是你公子治好的。”后来将此药命名为牛黄,或叫丑宝(因牛属丑)。

02

来源:

牛科动物牛的干燥胆结石,又称天然牛黄。主产于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宰牛时,若有牛黄,立即滤去胆汁,取出牛黄,除去外部薄膜,阴干;由牛胆汁或猪胆汁经提取加工制成的产物,称人工牛黄。生用。

03

鉴别:

1.胆黄:胆囊结石,完整者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质轻松脆,易于破碎。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深浅不等,亦显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黄色,经久不褪,习称“透甲”或“挂甲”。

2.管黄:胆管结石,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长约3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也有很少的层次,内心多有空隙,色较深。

3.人工牛黄:药材为牛、羊胆汁或者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成。多为粉末状或者不规则的球形,表面浅棕色或者金黄色。质轻,疏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苦,入口后无清凉感。

4.培植牛黄:牛在手术或宰杀时,带核取出,除去胆汁及粘液,干燥,去核。培植牛黄除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使牛产生胆结石外,与天然牛黄理论上一致。但受技术局限,培植牛黄本品为不规则片块或粉末,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较疏松,间有少量灰白色疏松状物和乌黑硬块。气微腥,味微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5.体外培育牛黄:是体外模拟体内胆结石形成的原理和生化过程,在体外利用牛胆汁培育的胆红素钙结石。药材呈球形或类球形。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至棕黄色。体轻,质松脆,断面有同心层纹。气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04

性味归经:

苦、凉。归肝、心经。

05

功能主治:

凉肝息风,豁痰开窍,清热解毒。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痛肿疗疮。

06

用法用量:

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07

临床应用:

1.牛黄善于清心凉肝。有较强的息风止痉和定惊安神的功效,适用于热盛动风导致的痉挛抽搐。可配伍朱砂,全蝎,钩藤一起使用。

2.治温热病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阻闭心窍所致神昏谵语,高热烦躁,口噤,舌蹇,痰涎壅塞等症,可单用牛黄为末,竹沥化服即可。也可配伍麝香、朱砂、黄连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之药。

3.牛黄清热解毒力强。为解毒去腐之要药,对火毒郁结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等属于阳证的都可以与黄芩、大黄配伍使用。

4.《绛囊撮要》珠黄散:治咽喉肿痛,溃烂,可与珍珠为末吹喉。

5.《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治痈疽,疔毒,疖肿等,以牛黄与金银花、甘草等同用。

6.《外科证治全生集》犀黄丸:治乳岩、横痃、痰核、流注、瘰疬、恶疮等证,与麝香、乳香、没药同用。(现改称西黄丸)。

7.《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是我国传统中药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多用于中风、偏瘫及温热病内陷心包导致的高热神昏危象的急救,自古便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称,因此也为“凉开三宝”之首。

宫,古代指帝王之址,代指心包。中医学认为心在人体犹如君主,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心包便是心的宫城,保护心主神圣不可侵犯。若温热毒邪攻心,心包便挺身而出代心受邪。安宫牛黄丸一方用牛黄做君药,以清心包之邪热,“安宫”来形容服用安宫牛黄丸后能使心安居其宫,故名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也并非人人都适用。主治人群为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而导致的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口渴唇燥,舌红或绛,脉数。病人在服用安宫牛黄丸的期间,须忌辛辣厚味的食物,否则会助火生痰。

因安宫牛黄丸含有麝香,会导致孕妇堕胎,故而孕妇慎用。

若是舌红少苔的阴虚患者错服,会加重体内阴液的损伤。

安宫牛黄丸药性大多为大寒之品,易损人脾胃,因此脾虚腹泻的人群不适宜服用。朱砂和雄黄含有硫化汞和硫化砷,因此也不可大量或长期服用。

8.片仔癀:相传,万历年间,宫廷政变,一位闽南籍的太医,携带药方出逃,至璞山岩庙削发为僧。明朝动乱中,档案尽皆流失,包括明时太医的秘方都不见经传。唯独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三七的记载中获知一二,书中记载三七产于南方深山,既稀又贵,用三七入药传入宫廷,再配置成方,用特殊工艺制作成片仔癀,医院的宫廷秘方。

福建漳州方言把一切炎症统称“癀”,由于外形如条索,用时切一小片内服或外敷片刻见效,故名片仔癀。片仔癀商标原为僧帽牌,年纳入漳州制药厂,成为全国独家生产的名贵药品,改名荔枝牌。以麝香、牛黄、蛇胆、田七等多种贵重药材配伍精制而成。对急慢性肝炎、喉痛、烧伤、刀枪伤痛、无名肿毒及一切炎症引起的疼痛、发热,具有消炎止痛、清凉解毒的作用。外科手术后服用,能消炎止痛,防止伤口感染,加快愈合,因疗效好,适用范围广,副作用小,被视为医药珍品,驰名中外,在国际上誉为“神州妙药”、“中国特效抗菌素”。年获国家银质奖,年获国家金质奖。远销台湾、港澳、东南亚和日、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和地区。据说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中,一些老人重病或即将离世的时候,家人都会给他服用片仔癀。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连片仔癀都无法救治的话,恐怕就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可见这一药品在当地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直到今天,我们仅能从片仔癀的产品说明中了解到它的四大主要成分:麝香3%,牛黄5%,田七85%,蛇胆7%。这四种成分均为我国名贵中药,其中麝香的来源——麝,已被列为国家濒危物种。

08

民族用药:

藏药名为“格旺”,维药名为“定孜亚”。

《金光注释集》:味苦、甘,消化后味苦,效重、凉、钝、软、柔。

《药物之园》:牛黄,也人造者,主要原料为中国指甲草汁;多为暗红色,有的偏蓝色,有的黑色。药性复杂,偏热。

《认药白晶鉴》:产于象、牛、猪等较多种动物的肝管,其中紫色者为上品,柔润黄色者为下品。

《无误蒙药鉴》:清疫毒,肝疡,腑热。

09

中医著作讲牛黄:

《神农本草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

《名医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

《本草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本草经疏》:“伤乳作泻,脾胃虚寒者不当用。”

10

禁忌人群:

非实热症不宜用,孕妇慎用。

作者:药剂科于弘烨王明君

排版:陈玉轩

审核:张鹏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jb/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