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ldquo阳气归位rdqu
程少为好大夫在线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00921/8231864.html 例如在临床上既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呕吐的上焦有热,又见腹痛喜温,大便稀薄的肠中有寒,即是上热下寒。 另外上热还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口腔溃疡,口干,胸闷,心中烦热,多梦少眠、反酸、烧心,频频欲呕吐,胃脘胀闷等。下寒还可表现为大便稀软或不成形,腹部冷痛,小便清长,白带清稀,痛经,腰膝酸凉等。 而且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新穴位图提示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实火虚火,如何区分? 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 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 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 阳主升,阴主降。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 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 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打个比方,假设心火和肾水是两辆汽车,要想两车相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汽车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没有堵塞。 我们先来看车辆的问题: 1、肾阳亏虚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可见,阳气过于虚弱,阴寒之邪就会过剩,就会逐渐沉降,积聚于下,造成“下寒”;同时,肾脏之中的元阳(命门之火)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就会“上热”。 2、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上济心火”这一生理功能,并且身体还会呈现“电量不足”的状态,这么一来,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了。 3、心阴不足、心火偏亢 心阴不足与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会“上热”;同时,心火失于下降,就无法温煦肾水,就会“下寒”。 我们再来看道路的问题: 1、中气不足 2、湿阻中焦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见的就是湿阻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无法既济了。 如何解决上热下寒? 一、中药(不是今天的主题,暂且不谈) 二、外治三剑客:艾灸、火功与导引 上文说了,上热下寒的本质在于“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这就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要补阳, 二要潜阳(就是把阳气拉下来)。 有些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因为单纯地补了阳,但没有把阳气拉下来,阳气没有归位,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坏事儿。而把阳气拉下来最好方法就是徒手导引归根术,引阳归位,导阳入根。 既能补阳又能潜阳的最佳方法艾灸+导引或火功+导引 一则,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及火功是最擅治疗虚寒之症,最为适合; 二则,把阳气拉下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徒手导引归根术,一让阳归位,二令阳入根,不会徒手导引归根术的网友,可退而求次用艾灸导引或火功导引,艾灸也是可导引的,关键要掌握导引的原理与诀窍。 三则,艾灸或火功可以阴阳同补,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这样艾灸或火功:补阳潜阳,双管齐下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否则,艾灸或火功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 方法如下: 首先,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先艾灸膏肓,将阳气引到胸腔;会火功推拿的网友,可用火功导引操作,一蹴而就。 接着,重灸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会火功推拿的网友可用火功冲击代替艾灸操作,省时省力,一步到位。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如果中焦於堵严重,要通过圆运动重启术、借助先天的力量来强力疏通,然后再补命门即可,什么是圆运动重启术?这是一个相对高维的医术,须有老师专门指导才可操作。 第2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这时可通过艾灸或火功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会火功推拿的网友,可用火功导引代替艾灸操作,用艾灸一个个的灸穴位,太慢了,用火功导引则可以一蹴即至,火到阳归。 第3步:艾灸或火功涌泉穴:脚心的涌泉穴放在最后火功有引火归元之意,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点亮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gx/9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清明过后吃半个月,胜过大鱼大肉,做成小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