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745.html

  [卷十二]颧脸部

  凡属颧脸、腮颊、颐鼻一切痈疽疮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卷十二\颧脸部]面部望色辨证门主论

  面颧颊赤,在午后,此虚火上升,不可作伤寒治。

  面赤,脉数无力,此伏阴病,假热也。

  面赤,脉沉细,此少阴病,外热内寒,阴盛格阳,宜温,误用寒凉者死。

  面赤,脉弦数,此少阳病,宜小柴胡和解。

  面部通赤色,此阳明表证未解,宜解肌不可攻里。

  面唇青,是阴寒极。

  面青兼舌卷囊缩,是阴寒。

  面青兼小腹痛,是夹阴伤寒。

  面目身黄,兼小水短涩,是湿热。

  面目身黄,小腹胀满硬痛,小便利,是蓄血伤寒。

  面白而无神,或汗多,是脱血所致。

  面白人不宜大汗。

  面黑人在伤寒内涉虚,不宜参术大补,盖气多实故也。

  [卷十二\颧脸部]面热门主论

  《灵枢》曰∶手面与身形也,天寒则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堕,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浓,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东垣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火上独燎其面,盖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兼挟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面,故令面热如醉。治宜先散其风热,或以调胃承气汤加黄连、犀角,疏下两三行,彻其本热,散其风热,以升麻汤加黄连主之。

  冯鲁瞻曰∶手足六阳之经,皆上至于头,而惟阳明胃脉,起鼻交中,入上齿中,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阳明之所属也。其或胃中有热,有郁火,则面热,升麻汤加黄连;若风热内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肿,或面鼻紫色,或风刺瘾疹,随证治之。

  [卷十二\颧脸部]面热门主方

  升麻加黄连汤

  治面热。

  升麻葛根(各一钱)白芷(七分)炙甘草白芍生犀角川芎荆芥穗薄荷(各五分)黄连(酒炒四分)水煎温服。

  [卷十二\颧脸部]面寒门主论

  冯鲁瞻曰∶胃中有寒则面寒,宜先以附子理中汤,温其中气,次以升麻汤加附子主之。

  [卷十二\颧脸部]面寒门主方

  升麻加附子汤

  治面寒。

  升麻葛根白芷黄熟附子(各七分)炙甘草人参草豆蔻(各五分)益智仁(三分)连须葱头二茎,水煎温服。

  [卷十二\颧脸部]面痛门主论

  冯鲁瞻曰∶面痛为火,盖诸阳之汇,皆在于面,而火,阳也;心之华在面,而心,君火也。然暴痛多由火实,久痛多因血虚,盖胃主正面,而以肠胃为市,因饮食之热毒聚于中,则发于外,故为痛。更有过劳与饥则痛者,此中气不足也。

  [卷十二\颧脸部]粉花疮门主论

  澄曰∶粉花疮多生于室女,火浮于上,面生粟累,或痛或痒,旋灭旋起。亦有妇女好搽铅粉,铅毒所致。兼有欲后汗出,迎风挥扇而生。

  [卷十二\颧脸部]粉花疮门主方

  妇女面上粉花疮铅粉(五钱)轻粉(五分)枯矾(三分)研匀,菜油调稠涂磁碗底内,外用蕲艾一两,放炭火上烧烟熏碗内,待艾尽为度,覆地上出火毒。逐早搽面上,疮自愈。

  验方上净桶出恭时,用粗纸先从脸往下一揩,再揩恭,随手掷净桶内,数次自消。

  又方干荷叶揉碎,每用五分,每日冲滚汤服之,久服之自消。

  [卷十二\颧脸部]面游风毒门主论

  王肯堂曰∶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浓味,或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属足阳明胃经。初觉微痒如虫蚁行,搔损则成疮,痛楚难经。(《准绳》)《心法》曰∶此症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细如鱼鳞,次后极痒;抓破湿热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皆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浓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搽摩风膏。

  \r面游风毒\p04-a41a61.bmp\r

  [卷十二\颧脸部]面游风毒门主方

  摩风膏

  麻黄(五钱)白檀香白芨当归身(各一钱)升麻防风(各二钱)羌活(一两)香油五两浸五日,文火熬黄去渣,加黄蜡五钱,熔化绢滤冷涂。

  [卷十二\颧脸部]面上热毒恶疮门主论

  书曰∶面上热毒恶疮,乃醇酒炙,饮食热毒,聚于胃腑,故发于外,宜柏连散主之。

  [卷十二\颧脸部]面生热毒恶疮门主方

  柏连散

  胡粉黄柏(炙)黄连(各等分)研末,猪脂调敷。

  [卷十二\颧脸部]肺风粉刺门主论

  申斗垣曰∶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启玄》)粉刺即粉疵。乃肺热而风吹之,多成此疵,虽无关人累,然书生娇女,各多此病,亦欠丰致。治以灭瘢丹为之添容。(《秘录》)冯鲁瞻曰∶肺风,是鼻生紫赤刺、瘾疹。(《锦囊》)陈实功曰∶肺风属肺热,粉刺、酒鼻、酒刺,属脾经,此四名同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当分受于何经以治之。(《正宗》)又曰∶酒刺俗名谷嘴疮。

  又曰∶面上酒刺并酒,切忌手搔手挤,只用无灰好盐炒过,如痒,即将炒盐擦之;如出血出水,即将盐按在伤处立止。久即除根。

  [卷十二\颧脸部]肺风粉刺门主方

  面上粉刺(《肘后方》)捣菟丝子绞取汁涂之。

  灭瘢丹

  (岐天师)轻粉白附子黄芩(微火略炒)白芷防风(各等分、研细末)蜜丸。于每日洗面之时多擦数次,临睡之时又重洗面擦之,不须三日,自然消灭瘢矣。

  肺风、粉刺、酒鼻、鼻头肿、面赤杏仁(二十粒,去皮,瓦上焙,勿焦)油核桃(二枚连皮,瓦上焙,勿焦)大枫肉(三粒)水银(三分,唾津在手掌心内研成黑水)共研匀搽之,二三次即愈。

  面部鼻脸生疮赤风粉刺神方(《准绳》)生硫黄白芷栝蒌仁腻粉(各五分)蝉蜕(洗)芫青(去翅、足)全蝎(各七枚)上研细听用。以麻油、黄蜡火熬化,离火入药在内,每用少许涂面上,勿沾眼内。

  清肺散

  治谷嘴疮。

  连翘川芎白芷黄连苦参荆芥山栀黄芩贝母桑白皮(各一钱)河水煎服。

  面上酒刺枯矾(一两)白附子硫黄(各二钱)研细末。临晚以唾津调搽,朝上洗去。

  肺风、酒刺、赤鼻大枫子仁木鳖子仁轻粉(各等分)研细,夜以唾津调涂。

  酒刺、粉刺、面生黠、小疮,并能去垢润肌皂角(三斤)桃花瓣(一升)升麻(八两)楮实子(五两)白芷天花粉绿豆白芨(各一两)砂仁白丁香甘松(各五钱)三柰(三钱)共为细末,糯米饭捣丸或加肥皂肉捣丸。洗面时擦之。如擦下部,换用炼蜜捣成团擦洗。

  满脸肺风、酒刺乳香(去油)没药(去油)杭粉(各三钱)花椒(五分)胶枣(一枚)白果(三枚)共研细为丸。清晨洗脸时擦。

  酒刺榧子肉(一千个)甘菊花(二两)水酒各一碗同煮干,再用微火烘脆。每日嚼食,食完自愈。

  颠倒散硫黄大黄(各等分)研末,凉水调敷。

  肺风疮无灰酒于砂钵内,磨鹿角尖浓汁敷。

  [卷十二\颧脸部]雀斑门主论

  陈实功曰∶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治当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搽洗兼施。(《正宗》)又曰∶面生黑斑,乃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宜服肾气丸以滋化源,用玉容丸早晚擦之。

  [卷十二\颧脸部]雀斑门主方

  玉容丸

  男妇雀斑、酒刺及身体皮肤粗糙。

  甘松明天麻本北细辛白蔹白僵蚕防风山栀仁川椒香白芷荆芥密陀僧山茶枯白矾白芨檀香末羌活甘菊花独活(各一钱)红枣肉(七枚)磨细末,用去净弦膜肥皂一斤同捶作丸。如秋冬加生蜜五钱,如皮肤粗槁加牛骨髓三钱。早晚洗之,肌肤自然莹洁如玉,温润细腻。

  玉肌散

  一切风湿、雀斑、酒刺、白屑风、皮肤作痒。

  白附子白芷滑石(各二钱)加绿豆半升研细。每用三匙,早晚洗面。

  改容丸

  大贝母(去心)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五钱)共为细末。用大肥皂十荚蒸熟,去筋膜捣丸,同药做丸,早晚擦面。

  又方白丁香(五钱,即小鹊粪)鹰粪(三钱)羊蹄根(二两)白附子(一两)白蔹(八钱)白芨(七钱)共研末。肥皂一斤去皮弦,同药捣丸擦于面上。

  又方雄雀粪瓦花(各等分)研细同菜油调,搽一月即光。

  又方霜梅肉樱桃枝牙皂角紫浮萍共捣丸,擦面。

  又方萆麻仁同肥皂捶擦。

  又方白丁香白蔹白僵蚕白芷白附子白梅肉夜明砂皂角白芨甘松共研细,蜜捣做饼,洗面时擦之。

  玉盘散

  男妇面上雀斑、粉刺。

  白牵牛甘松香附天花粉(各一两)本白蔹白芷白附子宫粉白芨大黄(各五钱)肥皂一斤捶烂同药和匀,每日擦面有效。

  玉容肥皂

  去白瘢、黑点、白癣、诸般疮痕,令人面色好。

  白芷白附子白蒺藜白僵蚕白芨白丁香甘松草乌杏仁绿豆粉(各一两)儿茶(三钱)密陀僧樟脑(各五钱)白蔹三柰猪牙皂(各四钱)肥皂(去裹外皮筋并子,只取净肉一茶盅)轻粉(三钱)先将肥皂肉捣烂入鸡子清和,晒去气息,将各药末同肥皂鸡子清和丸,擦面。

  澡豆方

  (洛生)雀印或面生疮疖,疤痕色变赤黑,大效。

  密陀僧(另研)甘松杏仁(生用)白芷蛇床子(各一两)白果肉(四十个)萆麻仁(四十九粒)白蒺藜(杵去刺)白牵牛(酒浸,各三两)白僵蚕(二两)肥皂(去皮弦子三斤,捣细)同药末为丸,早晚擦面,洗去。

  [卷十二\颧脸部]面生黑斑门主论

  陈实功曰∶女子面生黧黑斑,此乃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烁结成黑斑,色枯不泽。妇人生此,不利于夫主。又疑事不决者,多有之。治当朝以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玉容丸洗擦自退。当戒忧思、动火劳伤等事。(《正宗》)古一人登厕,被臭气熏触,隐忍良久,明日满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云∶不出月必死。一良医令以沉、檀香各一两,锉碎安炉中烧熏帐内,以被盖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尽方可出帐门,日引鉴照之,面上黑色渐散矣。盖臭腐属水,香属土,土胜水也。

  [卷十二\颧脸部]面生黑斑门主方

  验方白僵蚕黑牵牛(各二两)北细辛(二两)研细蜜丸弹子大,日洗数次。一月后其斑自退,并治雀斑面生黑点。神效。

  \r面生黑斑\p04-a41a62.bmp\r

  玉容散

  面上黑点雀斑。

  甘松三柰茅香(各五钱)白芷白僵蚕白芨白蔹白附子天花粉绿豆粉(各一两)肥皂(二个)防风本零陵香(各三钱)为细末,每洗面用之。

  [卷十二\颧脸部]痣门主论

  陈实功曰∶痣名黑子,此肾中浊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

  凡人生此,终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正宗》)又曰∶冰蛳散点之,自落。

  《心法》曰∶痣,乃孙络之血滞于卫分,阳气束结所致。

  [卷十二\颧脸部]痣门主方

  点痣法糯稻数粒去壳,用银炉灰少许入水拌匀,以糯米插灰中,将痣用针挑破,将稻米点之,任其自脱。

  又方糯米七粒捣烂,锻石和匀,挑破点之,即落。

  又方用栎炭灰半盅,以水调不干不稀,以手按实;入糯米数粒按在灰中仍按实;将碗覆于地上勿动,俟明早灰中流出白浆如饴,用盏取下,看痣大小点之。听其自落。

  又方夏至或冬至用酵碱同锻石捣匀水磨,点之,自落。

  又方白降丹水调少许,点之,自落。

  [卷十二\颧脸部]脸发门主论

  申斗垣曰∶脸发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其疮发于眼下脸上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巨穴。(挟鼻旁八分,直目瞳子。)色似葡萄,形渐大或生子母疮者,八日死。在左用内托药加当归两倍,右加三倍,妙在斯也。(《启玄》)\r脸发\p04-a41a63.bmp\r周文采曰∶气血上壅,结聚脾经,故毒发于面,名曰面毒。(《集验》)窦汉卿曰∶面发毒,多起于房劳太过,乘虚风入经络,阳明经虚,发于面也。或面生疖瘰,患者欲求速愈,而庸医或以毒药敷点,或以艾火炙之,或以针刀刺之,或犯尻神恶宿,或破后房事不戒,或受狂风霜雪寒露暴戾之气,或服金石草木诸部恶毒相攻相反之剂,以致病症日剧。殊不知面为诸阳之首,禁火、禁刀、禁毒,况耳目口鼻之官,总系一处,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难生。何也?面为阳,火气入之,熏蒸肌肉;刀针刺之,即伤经络;毒药点之,暴剥皮肉。辗转为患,继之以风邪入之,则头面虚肿,目鼻肿胀,患处日腐,其臭秽难闻,脾胃日削,寒热交作,痛楚万状,难以尽言。若有五善而无七恶,外敷清凉拔毒之药,内服参术内托之剂,再合犀角郁金散服之,以拔积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则难生。(《全书》)奎光曰∶面痈,大抵属郁,防内攻,宜用碧丹。(方载咽喉门)兼服煎药,外敷三黄散。

  [卷十二\颧脸部]脸发门主方

  犀角郁金散

  (窦汉卿)治面发毒。

  犀角郁金珍珠西牛黄粉甘草乳香真粉辰砂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噙化。

  [卷十二\颧脸部]颧痈门主论

  《心法》曰∶颧痈,初小渐大如榴者,发阳分,由风热而生。初起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为毒轻、根浅,易愈。颧疽者,发阴分,由积热而生,色紫漫肿,坚硬、麻木、疼痛,三七方溃,为毒重、根深,难愈。俱发于颧骨尖处,不论左右,皆属小肠经。

  澄曰∶治法悉同痈疽,但不可妄用追蚀之药。盖颧部骨多肉少,防其穿溃过深,致令颧骨倒陷之患,不可不慎。

  [卷十二\颧脸部]颧骨肉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颧骨肉疽,颧骨内卒然而痛,经宿而痛甚,寒热大作,属上焦与阳明经郁火所致。汗之可消,药宜水酒同煎。(《准绳》)\r颧骨肉疽\p04-a41a64.bmp\r《灵枢经》曰∶心病者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然则当察其色赤者,宜以黄连安神丸降心火,补心丸养心血;黑者,宜以地黄丸滋肾水,未可专委之阳明郁火也。

  [卷十二\颧脸部]疔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两腮及鼻下肿生疮,恶血淋漓,此名疔疽,属足阳明胃经。三日口噤如痉,角弓反张,按之如疔钉着,骨痛不可忍者是也。治之稍缓,则毒攻心,呕吐不食,昏迷躁乱,谵语者死。(《准绳》)\r疔疽\p04-a41a65.bmp\r澄曰∶疔疽者,乃醇酒炙,膏粱浓味,或误食自死牛马、宿茶陈菜,食中汗毒而成。不可妄用刀针,当照疔疮门方法治之。故毋庸另立主方。

  [卷十二\颧脸部]托腮痈门主论

  奎光曰∶托腮痈,生腮下,乃饮食浓味,醇酒热毒所结而成。

  [卷十二\颧脸部]腮颔发门主论

  王肯堂曰∶腮颔发生腮脸,属足阳明经风热所致。(《准绳》)又曰∶金腮疮,生于颊腮,初如米粒,渐大如豆,久而不治,溃蚀透颊,属阳明经。治不得法,溃烂不敛,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冯鲁瞻曰∶腮痈,乃胃家经络也。(《锦囊》)又曰∶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羌活胜湿汤加黄芩、甘草、桔梗各五分。

  朱丹溪治两腮肿,用细辛、草乌等分为末,入蚌粉、猪脂调敷。口含白梅,置腮边良久,出涎,肿退消时,肿必先向下。

  古一人因惊骇后,常用手指甲掐住两颊,遂致两颊破损,心懊不安,脉数而实,诸药不愈。用《活幼方》中牛黄清心凉膈丸,数服而愈。

  澄曰∶腮颔发者,其势大,即腮痈,又名鱼腮毒。而金腮疮者,其势小,多生于嗜酒之人,糟粕之味熏蒸胃腑,是以腮颔结肿痛。初起,四妙汤主之,寒热加荆芥、防风、葛根、赤芍;已成加白芷;将溃加穿山甲、皂角刺;溃后四妙汤加白芷排脓。二三剂脓尽,速于生肌收口,不得妄自追蚀提药,防其透膜。此症全赖补托,兼戒房事,庶不致收口腮凹,亦可免夫成鱼腮漏,终年淌水也。均照痈疽门治法,毋庸另立主方。

  \r腮颔发\p04-a41a66.bmp\r

  [卷十二\颧脸部]颐发门主论

  王肯堂曰∶颐发生于颧骨之下,腮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古云不治,属足阳明胃经热毒上攻。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溃烂,穿口不食者死。(《准绳》)又曰∶《素问》云∶肾热者颐先赤。故颐属足少阴肾经也。而今医师以耳后一寸三分发锐毒者,名曰发颐,则是少阳分野,而薛氏亦以为属足少阴经,当补肾水者,何也?盖肾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归息焉,则治肾正所以治少阳也。此证伤寒汗出不彻者,多患之。亦有杂证客热,久而不散,而发于颐者,宜以药速消散之。失治成脓,则费手矣。倘误服克伐之药,而不滋补其气血者,即穿口破唇而死。

  申斗垣曰∶颐发,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在唇旁腮上颊车穴、(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大迎穴。(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陷中动脉。)上下左右相同,双发最凶。如肿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脓汁出,四畔软者生;如反硬,牙关紧,不能食,似蜂窠涓流黄水,十无一生。女子患此,主四五日死。(《启玄》)\r颐发\p04-a41a67.bmp\r窦汉卿曰∶发颐乃伤寒发汗未透而成。在头耳一寸三分、在心窝两胁、在身者可治;在身后,相连咽喉,恐毒瓦斯内攻,难进饮食药饵,鼻流清脓,两耳闭塞者,即死不治。

  陈实功曰∶发颐又名汗毒。此症原因,风寒用药发表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当用柴葛汤清热解毒;如患上红肿热痛者,如意金黄散敷之。(《正宗》)又曰∶如身凉不渴者,宜牛蒡甘桔汤。

  冯鲁瞻曰∶头痛肿大如斗,是天行时疫,大头病也。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阳明少阳之火复炽,且感天地四时瘟疫之气,所以上焦壅热不散,干犯清道,湿热上乘巅顶而为肿,木挟火邪而为痛,甚至溃裂脓血,复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轻者名为发颐,肿在两耳前后,有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伐太过矣。治法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宜用缓药,徐徐少与;再视肿势在于何方,随经治之。阳明为邪,首大肿;少阳之邪,出与耳前后也。大概普济消毒饮主之。

  [卷十二\颧脸部]颐发门主方

  牛蒡甘桔汤

  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疼痛者。

  黄连赤芍药桔梗广陈皮苏木牛蒡子川芎天花粉甘草水煎服。

  汗颐腮平头红豆(即平常红豆,每升用生姜四两,取自然汁拌晒,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敷,中留一孔透气,干以葱汁润之,一日立消,又且定痛。

  [卷十二\颧脸部]腮门主论

  陈实功曰∶腮乃风热湿痰所主,或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傅梁,两腮肿痛。

  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外敷如意金黄散;如在里,内热口干,二便不利者,四顺清凉饮利之,表里俱解;如肿仍不消必欲作脓者,托里为主。脓熟者针之。(《正宗》)\r腮\p04-a41a68.bmp\r冯鲁瞻曰∶胸膈蕴积热毒,致生风痰,上攻头面,壅滞不散,发为腮,重则磁锋刺去恶血,轻则或涂或点,次投汤剂,散风清热,解毒消痰,自愈也。(《锦囊》)王肯堂曰∶所患在肌肉、浮而不着骨者,名曰腮。属足阳明经风热所致。

  《心法》曰∶腮一名髭发,一名含腮疮,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总发端于阳明胃热也。初起高肿色红热者,系阳明风热;若平肿色淡不鲜者,由胃经湿热。

  [卷十二\颧脸部]腮门主方

  敷腮染坊靛花频敷自消。

  又方肥皂同砂糖捣敷,纸盖留顶出气。

  又方黄柏、铅粉各等分,研匀凉水调敷。

  又方猪胆汁(三个)生姜汁米醋(各半酒杯)和匀磨京墨,一敷即消。

  腮肿土茯苓(二斤)天花粉苦参(各二两)咀片分七剂,每剂加皂角子七粒水煎,露一宿,食后温服,并治瘰。

  时行风热腮肿赤小豆捣细,鸡子清或米醋调敷,立消。

  又方霜后丝瓜存性,猪胆汁调敷,即消。

  又方扁柏叶捣汁,调蚯蚓泥搽上,立消。

  宋仁宗患腮,道士赞宁用赤小豆七粒为末敷之,立愈。(《朱氏集验方》)腮毒大黄末、姜汁调敷,中留一孔透气,自消。

  两腮红肿百合(一两)贝母山芝麻根(去皮)元明粉(各一钱)银朱(七分)白面(少许)同捣敷。

  [卷十二\颧脸部]大头伤寒门主论

  发于鼻额,红肿,以至两目肿盛而不开,额上面部皆赤而肿者,属阳明也。或壮热气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不利,脉来数大者,用普济消毒饮主之。如内实热盛者,用通圣消毒饮。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此属少阳也。或肌热日晡热,寒热往来,口苦嗌干,目疼胁下满,宜小柴胡汤加花粉、羌活、荆芥、连翘、芩、连主之。若发于头上,并脑后项下,及目后赤肿者,此属太阳也,宜荆防败毒散主之。若三阳俱受邪,并于头面耳目鼻者,以普济消毒饮,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治法当先缓后急,否则邪伏也。先缓者,宜退热消毒;虚人兼扶元气;胃虚食少者,宜助胃气;候其大便内结热甚,方以大黄下之,拔其毒根,此先缓后急之法也。盖此毒先肿于鼻额,次肿于目,又次肿于耳,从耳至头,上络后脑,结块则止,若不散必成脓也。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者多不救。泰和间多有病此者,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视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为肿盛,以承气泻胃中之实热,是为诛伐无过,遂处普济消毒饮子,全活甚众。

  [卷十二\颧脸部]伤寒瘥后遗毒门主论

  伤寒汗下不彻,余部结在耳后一寸二三分,或两耳下俱硬肿者,名曰遗毒。宜速消散,缓必成脓,以连翘败毒散治之。如项肿痛,加威灵仙;大便实,加大黄、穿山甲。如发肿有脓不消,或已破未破者,但用内托消毒散加皂针、升麻、银花、甘草之类。然古人方书之论如此,但实多由于久热伤阴。盖少阳、少阴,阴亏已极,乃因虚火上冲,所以腮颊耳后肿痛也。经曰∶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况耳后方圆一寸,皆属于肾,有何毒之谓欤!治宜以滋阴化痰,散郁和肝,而肿自愈。如熟地、麦冬、土贝母、白芍、连翘、甘、桔之类,略佐青皮、柴胡少许足已。若尺脉甚弱者,竟用上病疗下之法,投以引火归源之药,则肿不治而自散。若误认以毒为事而攻之,不惟肿结愈固而愈甚,必致变生别病而危矣。当详酌之。

  [卷十二\颧脸部]时毒门主论

  陈实功曰∶天行时气感之而发,初起与风寒相类,惟头面耳项为真。寒热、体强、头眩、脉浮紧数者,为邪在表,宜荆防败毒散、万灵丹发汗;如两目鼻面渐次传肿者,乃正阳明受病,其患肿,发热便秘,多热少寒,口干,脉数有力,为邪在里,宜五利大黄汤下之。又头角两耳前后结肿者,乃手少阳经受之,其患耳鸣筋痛,寒热呕吐,口苦嗌干,烦躁时甚,当以知母石膏汤、小柴胡汤和之;如凶荒沿门传染者,普济消毒散、藿香正气散以安之。表里俱解,肿尚不消,宜砭去恶血;肿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自后仍不消者,必欲作脓,宜托里消毒散加白芷、皂角针托之;脓秽食呕者,香砂六君子汤。又有毒中三阳,自颈项以上俱发肿,光如水色,双目合缝,唇似猪形,口角流涎,肿痛不消,声音不出,饮食不入,咽喉肿闭,牙关难开,破流臭水,秽气连绵不绝者,犯此俱为不治。(《正宗》)\r时毒\p04-a41a69.bmp\r李东垣曰∶夫时毒者,乃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壮热、头痛、肢体作疼甚者,恍惚不宁,咽喉闭塞,人不识者,将谓伤寒,便服解药一二日,肿气增益,方悟始召医治。原夫此疾古无方论,世俗通为丹瘤,病家恶言时毒,窃恐传染。尝考之与经曰∶人身忽经变赤,状如涂丹,谓之丹毒,此风热恶毒所为,谓之丹瘤,与夫时毒特不同耳。盖时毒者,感四时不正之气,初发状如伤寒,五七日之间乃能杀人,治之宜精辨之。先诊其脉滑数浮洪,沉紧弦涩,皆其候也。盖浮数者,邪气在表也;沉涩者,邪气深也。

  识的时毒瓦斯实者,攻之下之;有表者发之;年高气弱者,连翘汤主之。又于鼻内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若药无嚏者,不可治之。如出脓血者,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药取嚏,必不传染。病患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犹宜和解之;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黄散,宜针镰砭割出血泄其毒瓦斯;十日外不治,自愈也。

  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大肿,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无功矣。然此疾有阴有阳,可汗可下,切不可但云热毒只用寒药混治。(《精义》)窦汉卿曰∶时毒乃凶荒劳役患之,安里为主,用普济消毒饮最善。然而此症有阴有阳,有可汗有可下,若误认为热毒而用寒药,则误矣。(《全书》)《心法》曰∶时毒初起状类伤寒,或兼咽痛,一二日间,发于腮项颔颐,作肿无头,渐渐红赤疼痛,或似结核,方有根漫肿色赤,俱由感冒四时不正邪气,客于经络酿结而成,非发于病后之颐毒也。惟在医者精察疮色,辨别虚实,治法须宜疏解,不可骤用寒凉,致毒不得外发,而内攻咽喉者,则险矣。

  [卷十二\颧脸部]时毒门主方

  加味甘桔汤

  甘草桔梗荆芥(各三钱)牛蒡子(炒,二钱)贝母(一钱五分)薄荷(五分)水煎服。

  若两颐肿盛者加丹皮三钱,柴胡一钱五分。

  普济消毒饮

  神治天行疫毒、大头诸病。

  牛蒡子(炒)连翘桔梗甘草板蓝根马屁勃橘红玄参柴胡僵蚕(炒,各二钱)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五钱)新升麻(七分)人参(三钱)为末。汤调服之或蜜丸嚼化,或有加当归、川芎。如便闭加酒炒大黄一钱利之,肿热甚者砭法刺之。一方有薄荷一钱,无人参。

  此方黄连、黄芩味苦,泻心肺热以为君;橘红、元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薄荷味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屁勃、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不得伸之郁气,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如是调治,方可保全。

  耳边腮肿五倍子湿纸包烧存性研末,鸡子白调糊遍敷,立消。

  无风寒腮赤肿安丝鱼煨汤吃自消。

  敷法如意金黄散用葱汁、黄蜜调敷,中留一孔透气,外用桑皮纸扯碎贴之,如干,纸外以蜜水润之,自消。

  时毒腮治风寒郁热,耳边腮颐结肿,恶寒发热,赤口干,每年仲春小阳时令,必多此症。有只肿一边者,有先肿一边,一二日又肿一边,亦有两边齐肿者,名曰时毒。更有两颏硬肿颔下肿者,名曰蛤蟆毒。均宜疏寒散热,不得骤用寒凉冰伏。

  葛根荆芥防风桔梗甘草白芷赤芍连翘泽泻白水煎。二三剂后加贝母、牛蒡子、玄参、银花、夏枯草、丹皮、山栀、柴胡,按症加减,七日自消。

  头疼,耳边发肿,太阳腮,俱疼不可忍(周鹤仙)生大黄(一两)青木香姜黄槟榔(各三钱)共为细末,醋蜜调敷患处,中留一孔出气,干则换敷,二三次即愈。

  又方生大黄末葱汁调敷四围,中露一顶自消。

  又方醋调锻石,敷之即消。

  又方生大黄黄柏赤小豆石膏穿山甲(各等分)共研细末,醋调敷。

  [卷十二\颧脸部]伤寒瘥后碗头疮门主论

  冯鲁瞻曰∶碗头疮者,亦有汗下后余毒不尽,故瘥后而发碗头疮也。只以黄连、甘草、归尾、红花、防风、苦参、荆芥、连翘、羌活、白芷之类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为末,以鸡子清和猪胆汁调敷疮上,最效。勿动其靥,待其自脱。

  [卷十二\颧脸部]鼻部望色辨证门主论

  鼻色青,主腹中痛,苦冷者死。

  鼻色微黑者,有水气。

  鼻色黄,主小便难。

  鼻色白,主气虚。

  鼻色赤,属肺热。

  鼻色鲜明者,有留饮。

  鼻孔干燥者,必衄血。

  鼻色燥如烟煤者,阳毒热极。

  鼻孔冷滑色黑者,阴毒冷极。

  鼻流浊涕者,属风热。

  鼻流清涕者,是肺寒。

  鼻孔癖胀者,肺热有风。

  黑气入耳、目、鼻、舌者死。

  [卷十二\颧脸部]过梁疔门主论

  申斗垣曰∶过梁疔,乃劳伤太甚,忧虑伤于肺经,致气血停滞,热毒内攻,穿于心胸,缠于四肢,筋骨酸疼,六七日添恶心,八九日肿过耳目,至十一日命促。此疔生于眉心鼻上,初起未见疔形,最难识认,五六日头破身寒,若痛甚冷汗出者,不治。救治均同疔疮门施治。(《启玄》)

  [卷十二\颧脸部]鼻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鼻疽生于鼻柱,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准绳》)\r鼻疽\p04-a41a70.bmp\r澄曰∶鼻疽乃肺经蕴积热邪,或忧思损伤脾肺,或过食五辛,嗜饮炙而成。初起鼻柱壅肿,两窍不通,痛难经。因蕴热嗜饮而成者,当用银花甘草汤加麦冬、花粉、贝母、赤芍、当归,以清肺热,稍分其炎燔之势。如忧思内伤而成者,又当保固肺脾为主。败毒清凉损气伤脾之药,均不可滥施也。治法于痈疽门中采择用之,毋庸另立主方。

  [卷十二\颧脸部]鼻疔门主论

  申斗垣曰∶鼻疔乃忧郁太过,劳伤太重,脏腑毒瓦斯传于经脉而成。二三日神思困倦,筋骨酸痛;四五日寒热交作,毒瓦斯攻心,头面肿大;八九日呕逆昏迷,痰升气促,十难救一,医者不可不察。初起治法,从疔疮门施治。(《启玄》)陈实功曰∶鼻疔生于鼻内,痛引脑户,不能运气,胀塞鼻窍。甚者唇腮俱肿,先宜针刺,次照疔疮治法。(《正宗》)澄曰∶鼻疔生于鼻窍之中,乃忧郁伤肺,或房欲传肾,火乘金位,燔灼而成。治当悉按疔疮治法,毋庸另立主方。

  [卷十二\颧脸部]鼻肿门主论

  岐天师曰∶鼻肿者,乃肺经火盛也。用皂角末吹入,打清嚏数十即愈。盖鼻因气塞,今打嚏则壅塞之气尽开散,故不用甘桔汤清肺而鼻肿自消也。(《秘录》)又曰∶有人鼻大如拳,疼痛欲死,此乃肺经之火,热壅于鼻而不得泻。法当清其肺中之邪,去其鼻间之火可也,以解壅汤主之。此方全在群入肺经,以去其火邪,又何壅肿之不消耶。

  [卷十二\颧脸部]鼻疮门主论

  澄曰∶鼻乃肺之窍,肺有蕴热,或醇酒炙,胃热薰金,或肺火亢甚,是以鼻窍生疮,燥裂作痛,多起赤靥。当用石斛麦冬汤清之,或六味地黄汤加麦冬治之。

  陈实功曰∶鼻疮乃肺经实火郁热,故生疮也。(《正宗》)

  [卷十二\颧脸部]鼻疮门主方

  解郁汤

  (岐天师)桔梗天门冬(各五钱)黄芩麦门冬甘草天花粉(各三钱)紫菀(二钱)紫苏叶百部(各一钱)水煎服。四剂鼻疮全消。

  鼻疮宫粉血丹松香(各一钱)艾叶(五钱)研细。纸卷香油浸透,火燃滴油,搽鼻内神效。

  又方杏仁研烂人乳和敷。

  又方乌牛耳垢敷。

  鼻下生疮牛鼻中旧木卷研,敷之。

  鼻头红肿破裂皂矾和灰面研匀,水调贴之。

  [卷十二\颧脸部]鼻疳门主论

  冯鲁瞻曰∶风邪客于皮毛,是以津液不收,致流清涕,头楚若锯者,名曰鼻鼽。

  更有金不生水,则六阳虚火上升,而成鼻干者。更有风湿之气,壅成内热,或因气疳,故鼻下两旁疮湿痒烂,是名鼻疳,俗呼鼻疮。不甚痛,汁所流处即成烂疮。(《锦囊》)又曰∶鼻下一道赤者,名曰,以黄连末敷之。

  申斗垣曰∶鼻疳,鼻乃肺窍,鼻孔生疳,乃肺中有积热。若不早治,蚀其鼻内关窍,令人言语不明。(《启玄》)

  [卷十二\颧脸部]鼻疳门主方

  验方(《启玄》)儿茶(五钱)雄黄轻粉(各一钱)冰片(一分)研细吹之。如臭加锅墨五分。

  又方杏仁(不拘多少,去皮、尖,捣碎,取连四纸压去油如白粉一样,只用二分)轻粉(一钱)吹患处。三四次自愈。

  鼻疳烂通其孔者。

  鹿角(锉碎,焙焦)枯白矾(各一两)头发(五钱,灯上烧灰)共研极细末。先用椒水洗净疳孔,然后搽之。如不收口,可用瓦松烧存性,研末搽之。

  [卷十二\颧脸部]鼻痔门主论

  陈实功曰∶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鼻痔也。如鼻生息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气不宣通,宜服辛夷清肺饮,外用点药,渐化为水,自愈。(《正宗》)冯鲁瞻曰∶湿热之气,外郁皮毛,内应太阴,故三焦之火,得以上炎,为鼻生赘,如灶火上炎,而成煤也。又有胃中食积,热痰流注,是以上燎而鼻生息肉,犹湿地得热,而生菌也。治宜利膈去热,切勿因碍伤动,否则变成鼻痔矣。(《锦囊》)又曰∶鼻为呼吸之门户,热气蒸于外,则为肺风赤鼻,不独因于酒也。热气壅于内,则为息肉鼻疮,故息肉者,上焦积热,郁塞而生也。

  窦汉卿曰∶鼻居面中为一生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肺气壅盛,一有阻滞,诸病生焉,故有鼻痔之患。

  又曰∶亦有热伏于脑,外寒侵袭,鼻流臭涕,所谓脑寒、脑漏、鼻渊,均由此成。

  [卷十二\颧脸部]鼻痔门主方

  鼻痔鼻生息肉砂(五分)枯矾(二钱)研细,每用少许点鼻痔上即消。

  验法先用麻油扫鼻孔四周,再以白降丹少许,清水调点其痔自落。

  又方明矾(一两)甘遂(一钱,灰火煨)白降丹(一分或二分)明雄(五分)共乳细,吹痔上自愈。

  又方明矾(一两)萆麻仁(七粒)盐梅(五枚,去核)麝香(一分)共研成丸如枣核大,绵包塞鼻内自化。

  又方枯矾末和猪脂绵包,塞数日自消。

  又方藕节有毛处烧存性为末,吹之。

  脑崩鼻息甘草四两煎汤,用有嘴壶贮,以鼻嗅之。

  鼻中息肉下垂冰片点之。

  又方黑牛耳垢敷之。

  又方雄黄塞之,十日自落。

  又方雄鸡肾塞之,十日落。

  又方黄连白蒺藜煎汁灌鼻中,涕出息落。

  鼻漏、鼻孔中长出一块。

  辛夷(去毛)桑白皮(蜜炙,各四两)栀子(一两)枳实桔梗白芷(各二两)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淡萝卜汤调服。

  [卷十二\颧脸部]鼻渊门主论

  冯鲁瞻曰∶夫鼻为肺窍。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肠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上升,皆清气也。肺家有病,则鼻不利,如伤热之不散,或伤寒之久郁成热,皆能使塞而不利。若平人而多涕,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者,皆肾虚所致,不可过用凉药。(《锦囊》)又曰∶鼻渊者,谓其涕下不止,如淌水泉,故名之也。经曰∶是胆移热于脑。盖胆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入络于脑。然阳明之脉亦挟鼻,络目旁,约太阳之脉者也。今因脑热,则足太阳逆,与阳明之脉俱盛,泊于额中,是以鼻额酸痛,涕下不止矣。

  又曰∶更有寒邪未尽,虚热渐炽,是以脓涕结聚,香臭不闻,此名鼻。

  又曰∶更有热血入面,为寒所拂,是以污浊凝滞,则成鼻。

  又曰∶脑病有二∶若清水流出而不痛者,为寒;若流黄臭水而痛者,为热。久而不愈,即名脑漏。治当内服清利胆热,外于囟会、通天二穴灸之。

  又曰∶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此肾虚之证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原病式》曰∶如以火烁金,热极则反化为水。然究其原,必肾阴虚而不能纳气归元,故火无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气不得降下,并于空窍,转浊为涕,津液为之逆流矣。于是肾肝愈虚,有升无降,有阳无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此最宜戒怒以养阳,绝欲以养阴,断炙,远酒面,以防作热。然后假之良医,滋肾清肺为君,开郁顺气为臣,补阴养血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胥行,气畅郁分,清窍无壅,阳开阴阖,相根据相附,脏腑各司乃职,自慎以培其根,药饵以治其病,间有可愈者。苟或骄恣不慎,或误投凉药,虽仓扁不能使其长生矣。

  又曰∶久患鼻流浓涕极臭者,即名脑漏。气虚者,补中益气汤;阴虚者,麦味地黄汤。

  经曰∶肺和则能知香臭矣。肺中壅遏不和,故鼻窍窒塞不闻香臭矣。

  陈实功曰∶鼻渊又名脑漏,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而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治以藿香汤主之。如日久虚眩,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可也。(《正宗》)陈远公曰∶人有无端鼻流清水,日久则流鼻涕,又久则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难闻,流至十年而死矣。此得之饮酒太过,临风而卧,风入胆中,胆之酒毒,不能外泄,遂移热于脑,脑得热毒之气,不能久藏,从鼻窍出矣。脑窍通于鼻,而胆气何以通于脑,酒气何以入于胆耶?凡善饮者,饮酒必先入胆,胆不能受酒,而能渗酒,酒经胆渗则气尽解,倘饮多则胆不及渗矣。胆不及渗,则不胜酒,既不及化酒,则火毒存于中,人卧则胆气不行,又加寒风之吹,胆更不舒矣。胆木最恶者,寒风也,内寒相侵则内热益甚,胆属阳,头亦属阳,胆热不能久藏胆中,必移热上走于头矣。脑在头中,头无藏热之处,必遇穴即入,况胆脑原相通者乎。脑之穴大过于胆,遂安居而不还于胆矣。及居脑,久动则思迁,又寻窍而出,乃顺趋于鼻矣。火毒浅则涕清,深则涕浊,愈久愈流愈重,后则涕无可流,并脑髓尽出,欲不死不可得矣。治法∶治其脑而仍治其胆者,探源之治也。用取渊汤∶辛夷二钱,当归、黑山栀各三钱,柴胡、贝母各一钱,元参一两,水煎服。二剂涕减,三剂全愈。(辛夷入胆,引当归以补脑之气,引元参以解脑之火,加柴、栀舒胆之郁,则胆不来助火,自受补气之益也。不止鼻之涕者,清脑中之火,益脑中之气,正所以止之也。盖鼻原无涕,遏上游出涕之源,何必又截下流之水乎!或疑当归过于多用,不知脑髓尽出,若不大补,则脑气不生。辛夷耗散之物,非可常用,故乘其引导,大用当归补脑渗精,不必日后再用。倘日后减去辛夷,即重用当归无益矣。此用药先后之机也。人疑当归不可多用,不过嫌其性滑,有妨于脾耳。谁知脑髓直流之人,必髓不能化精者也。精不化则必少矣,精少则不能分布于大肠,大肠必有干燥之苦,然则以当归润之,正其所喜,何患之有耶!)又曰∶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人以为内热成脑漏也,谁知肺气虚寒乎?夫脑漏,即鼻渊也。有寒热二证,不独胆热而成之也。何以别之?盖鼻涕浊而臭者,热也;清而不臭者,寒也。热属实,寒属虚,今流清涕而不臭,正虚寒也。热宜清凉之药,寒宜温和之剂,若概用散而不用补,则损肺气而肺益寒,愈流清涕矣。用温肺止流丹∶人参、荆芥、细辛各五分,诃子、甘草各一钱,桔梗三钱,水煎,调石首鱼脑骨五钱,末服,一剂即止。(此方气味温和,自能暖肺,性又带散祛邪,故奏功如神。或谓石首鱼脑骨古人以治内热之鼻渊,疑石首鱼脑骨为物,何以用治寒证鼻渊耶?恐鼻渊皆属热,而非寒乎?不知鼻渊有寒热二证,而石首鱼脑骨皆兼治之。但热病之涕通于脑,寒证之涕出于肺,所用之药皆入肺,无非温和之味,肺既寒凉,得温和自解,又得石首鱼脑骨,截脑中之路,则脑气不下陷,肺气更闭矣,所以一剂止流也。)又曰∶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粘已经数年,人以为鼻渊,火结于脑也,谁知乃肺之郁火不宣,而非鼻渊也。夫郁证五脏皆有,不独肺能郁也。《内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肺郁则气不通也。《难经》曰∶肺热甚则出涕。肺本清虚之府,最恶热也。肺热则气必粗,液必上拂,而结为涕,热甚则涕黄,热极则涕浊,则浊之物,岂容于清虚之府,必从鼻之门户出矣。用加味逍遥散∶柴胡、白术、白茯苓各二钱,桔梗、白芍、当归各三钱,黄芩、半夏、白芷、甘草各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二剂轻,八剂全愈。(此治肝郁之方,何以治肺郁亦效?不知此方善治五郁,非独治肝一经已也。又佐以桔梗散肺之邪,黄芩泻肺之热,且引众味入肺,何郁之不宣乎?故塞通浊化也。)李东垣曰∶鼻塞不闻香臭者,俗谓肺寒,而用解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多因肺经素有火邪,故遇寒便塞也。治当清肺降火为主,佐以通气之剂。如原无鼻塞旧症,但一时偶感风寒,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风寒治之。然气虚之人,气弱不能上升,则鼻塞滞,所谓九窍不通,肠胃之所生也,多服补中益气汤自通。

  朱丹溪曰∶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亦挟鼻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肠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之升,皆清气也。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升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出于鼻而为臭。谓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则生发之气弱,而营运之气不能上升,乃邪塞空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治法宜养胃实营气,阳气、宗气上升则通矣。然《难经》云∶心主五臭,肺主诸气。鼻者,肺窍也,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若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而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以不闻香臭矣。经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也。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胃气,使心肺之气得以交通,则鼻利而香臭闻矣。

  [卷十二\颧脸部]鼻渊门主方

  奇授藿香汤

  鼻渊黄水,浊涕长流,致脑户虚眩不已。藿香连枝带叶者五钱,水一碗煎七分,加公猪胆汁一枚和匀,食后通口服之。至重者不过三服。如此药味苦不能服,用藿香叶一两,公猪胆汁熬稠膏为丸,每服二钱,食后白汤送下亦效。

  鼻流涕不止。

  白芷(一两)苍耳子(炒,二钱五分)辛夷仁薄荷甘菊花(各五钱)研细。每服二钱,清茶食后调服。

  脑漏(《济生》)当归头(酒洗,五钱)辛夷仁(三钱)真川芎(酒洗)羚羊角(镑,各二钱)石青(水飞,一分)研绝细和匀。每服一钱,临卧时温酒调下即睡。

  古拜散

  荆芥穗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汤调下。有火者用陈茶调服。

  防风散

  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

  人参黄芩(酒炒)麦门冬(去心)防风(各二两)川芎生甘草(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鼻流臭涕百草霜研细,空心冷水调,服三钱,五次可痊。

  脑漏装佛店中绞漆绵子灰研细,芦管吹鼻中三四次。

  鼻渊(周鹤仙)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全愈。忌牛肉。

  脑寒神方(江仍度)每用头火烧酒一斤,入小嘴砂壶内,盖旁四周封固,将酒炖滚热以鼻向壶嘴内闻酒味,冷则又炖又闻,闻至酒淡无味,又换一斤如法炖闻。重者五斤,轻者不过三斤,即可全愈。

  脑漏

  白鸡冠花不拘新陈,用酒一斤煎服。

  天罗散

  治鼻中常流黄臭水,名控脑砂。丝瓜藤取根下三寸或五寸,烧灰存性。温酒调服,数次即愈。

  鼻渊。

  陈香橼砂仁扁柏叶川芎广木香(各等分)水煎服。

  鼻出臭气。

  黄芩石菖蒲生地远志肉本黄连赤芍(各八分)甘草(水浸炒,三分)水煎服。

  脑寒。

  辛夷头黄芩(各二两)白芷(八两,葱汁煮三次)共磨细末。水法叠丸。每服二钱,白汤送下。

  [卷十二\颧脸部]赤鼻门主论

  陈实功曰∶平素嗜饮,胃经湿热糟粕之气,上熏肺金,故有赤鼻之证也。(《正宗》)冯鲁瞻曰∶赤鼻,乃肺中积热,六阳上蒸而成。(《锦囊》)又曰∶凡鼻头白者,血亡也;赤者,血热也。盖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一身之血,远至面鼻,皆为至清至精之血。若血亡无以运,则色白而不荣;血热而沸腾,则独红而且赤。盖肺之为脏,其位高,其体脆,性畏寒,又恶热,故多酒之人,酒气熏蒸,则为鼻。准赤得热愈红,热血得冷则凝,污而不行,故色紫黑。其治之法,亡血者温补之;热血者清利之;寒凝者,化滞生新,四物汤加酒芩、酒红花之类;气弱者,更加酒浸黄以运之。其酒鼻,治法亦然也。

  又曰∶鼻为呼吸之门户,热气蒸于外,则为肺风赤鼻,不独因于酒也。热气壅于内,则为息肉、鼻疮。故息肉者,上焦积热郁塞而生也。

  [卷十二\颧脸部]赤鼻门主方

  验方金色密陀僧二两研极细,用人乳或白蜜调如薄糊样。每晚略蒸将熟为度,敷鼻上;次早以漱口水洗去。一月可痊。

  又方核桃肉(连皮)枸杞子元眼肉(各三斤)捣烂作点心,不时食之,其红自落。

  又方食盐擦牙,漱口水淋洗。久而自退。

  又方生白果嚼烂敷鼻上。

  赤鼻、酒。

  黄柏苦参槟榔(各等分)研末。以猪脂调敷。

  血热入肺而成酒鼻。(秘方)当归苦参(各四两)研末。酒糊为丸桐子大,食后热茶送下八十丸。药尽自愈。

  赤鼻。

  硫黄皮硝(各等分)研如面。临卧擦,一月全愈。

  又方牛黄明雄嫩色硫黄(各五分)白硼砂(一钱)明矾(一两)乳极细末。不时以津唾润赤鼻上,蘸药擦之。临睡擦,过夜尤效。

  赤鼻神方

  血余(三斤,用米泔水洗净,再以长流水洗,用黄芩一斤,当归、白芍各八两,用无根水五大碗煎三碗,渣再煎汁滤清,分作三次煮血余,倘有余汁又拌血余,日晒夜露,以汁尽为度)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熟地黄白茯苓(各四两)山栀干葛桔梗枳壳甘草(各二两)上药连血余共一处,以棉纸包扎成球,外以熟黄泥包裹约二寸浓成圆球,晒干倘有裂缝须添泥补固,用桑柴火在八卦炉中至烟起。白烟一起即取出埋土内,七日去土研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朝晚食后白汤送下二钱或三钱,服至七日,其红即退矣。

  赤鼻年久诸药不效。

  茶叶天门冬(去心)侧柏叶(各一两)共研。每日用一撮入罐内滚水泡,勿泄气,用汤当茶,日饮五七次,一月愈。

  酒赤鼻新生白果,口嚼数枚,夜敷七次。如旧加酒糟涂之亦可。

  又方使君子肉以香油浸润,卧时嚼五枚。久久自愈。

  又方密陀僧末人乳调搽。

  又方槟榔用茄汁浸拌,晒干为末,津唾调搽。

  又方苦参(净末四两)当归(净末二两)酒糊丸。食远,热茶送下二钱。

  赤鼻糟鼻。

  硫黄(四两)放砂铫内,以烧酒三斤为率煮硫,逐渐加添,待干为度取起。每用少许,将口唾放手心内化开搽之。

  [卷十二\颧脸部]鼻衄门主论

  岐天师曰∶火气郁勃于上焦,不能分散,故上冲而为吐血、衄血也。七孔流血者,乃肾虚热也。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骨碎补治之。(《秘录》)冯鲁瞻曰∶鼻衄者,或心或肺或胃蕴热过极,迫血妄行,上乾清道而衄也。鼻气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故从鼻而出,名曰鼻衄。若因风寒暑湿,流传经络,涌泄清道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而致者,皆内所因;饮食过多,炙辛热,或坠车损扑而致者,皆不内外因也。《原病式》曰∶衄者,阳热怫郁于足阳明经。丹溪曰∶衄血出于肺,言肺者,以窍言也。言阳明者,以血海言也。又有洗面而衄,日以为常,犹风行水动,面热而阳明之火上升,血亦随之也。(《锦囊》)又曰∶若产后口鼻有黑气及鼻衄者,名胃绝。此证多不可治。遇有此者,急取绯线一条,并产妇顶心发两条,紧系中指节即止。如衄不止,而头汗者死。

  陈实功曰∶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逼血妄行,上从鼻窍而出也。用紫土散敷囟顶上,内服羚羊清肺汤自止。(《正宗》)《东医宝鉴》云∶产后气血散乱,入于诸经,不得还元,故口鼻黑色起,及传变鼻衄,名曰胃绝肺败。此证不可治,宜用犀角地黄汤救之,或急用荆芥散。

  胡景周曰∶上下失血过多,气息几微,心慌神困,脉细如丝,或恶寒发热,作渴烦躁,急用人参一两,大枣十枚去核,水煎服。盖血生于气,故血脱补气,阳生阴长之义也。

  一女子因往后一跌,鼻血长流,止后一有所感,其血即出,诸医不效。后一医以水和白面,包大附子一个在内,火煨熟,去附子,只用面烧存性,为末,每用二钱,白汤和服。用此永不再发。

  《伤寒论》曰∶衄家不可发汗。

  张景岳曰∶杂病衄血,责热在里;伤寒衄血,责热在表。

  又曰∶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盖阳明之脉络于口鼻,今其漱水不欲咽者,以热在经,而里无热,故当鼻衄也。

  又曰∶有动阴血者,又非衄血之谓。论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故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此阴血也,乃为危证。

  澄曰∶书以产后口鼻黑气及见鼻衄,为不可治者,何也?盖五脏之华,皆上注于面,凡色红赤者,阳热之生气也;青黑者,阴寒之绝气也。况口鼻为阳明多血多气之部,而见阴寒惨杀之气,则胃中阳和之气衰败,可知矣。复至鼻衄,则阳亡阴走也。胃绝肺败,阴阳两亡,故不可治。及产后舌紫黑者,为血先死,不治。盖心主血,少阴气绝,则血不上荫耳。

  [卷十二\颧脸部]鼻衄门主方

  神方(岐天师)生地当归川芎玄参黄芩三七根荆芥穗(炒)甘草水煎服。

  茜根散

  (《锦囊》)治衄血不止。

  阿胶(蛤粉炒)茜草根黄芩侧柏叶生地(各一两)炙甘草(五钱)水煎服。

  二神汤

  (《保命集》)耳鼻出血。

  生地麦门冬(各一两)水煎服。

  鼻衄不止。

  生地当归(酒洗,各三钱)白芍(酒炒,二钱)辛夷(五分)木通(六分)茅花荆芥穗(酒炒黑,炒存性,各一钱)水煎服,服后即卧,立止。

  水灰散

  山栀仁、香白芷各等分,研细,吹少许于鼻中,立止。

  又方大蒜捣泥随左右贴足心。

  又方左鼻衄以线扎左手中指。右如之。两鼻衄者双手俱扎。

  又方千瓣红石榴花,晒干,研极细,用少许吹鼻中,即止。

  又方血竭蒲黄(各等分)研极细,用竹管吹鼻内,即止。

  又方人乳童便好酒(各等分)碗盛重汤煮,热饮。

  又方小儿胎发烧灰吹鼻内。

  又方胎发烧灰存性为末,用水调涂眉心,其血立止。急忙去药,略迟则鼻塞矣。

  又方人中白发灰(各一钱)麝香(一分)共为末,吹鼻中少许。

  又方乱溺器内人中白,新瓦上焙干,以温汤调服钱许。

  又方将患人顶发分开,于百会穴上以新汲水滴之,立止。

  又方驴粪(焙干)发灰(各等分)研匀吹鼻。

  又方五倍子为末吹鼻。

  又方屏风上旧纸烧灰,酒调一钱服。

  又方茅花塞鼻中,仍以茅花煎浓汁饮。大能止血。

  又方青苔放囟门上顶之立止。永不再发。

  又方马蔺头(即本草马蔺草,走肺经)揉熟,塞鼻孔即止。

  [卷十二\颧脸部]鼻冷门主论

  马鲁瞻曰∶凡鼻冷与夫面黄面白,乃阳气大弱。宜大剂参加附子主之。

  [卷十二\颧脸部]鼻祟证门主论

  岐天师曰∶倘人鼻中生红线一条,长尺许,少动之则痛欲死,人以为饮酒之病也,而余以为不然,亦祟死。方用硼砂、冰片各一分,研为末,以人乳调匀,轻轻点在红线中间,忽然觉有人如将病患打一拳一般,顷刻即消,奇绝之治也。盖硼砂亦是杀祟之物也。(《秘录》)书云∶凡人喜食猪、羊、鹿血,血分积热壅盛,鼻毛如绳,痛不可忍,气塞不能呼吸,用乳香、砂各等分,饭丸桐子大。每早晚冷水送下十五丸,自然消落而愈。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抖音号:ay

手机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gx/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