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同仁堂

  乐显扬通过水患事件,领悟到凡事 

  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为最。

  他认为,只有医药才能够有效地保养生命,救治世人。高官厚禄只利于官吏个人,于百姓无益。从此乐显扬抱定“济世养生唯医药”的宗旨,在康熙八年辞官回家,专心为百姓治病,别无他求。凡经他制售的丸散膏丹,必定采用地道药材,谨守炮制之规,制药工艺严格。他曾说:“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他认为,药品效力低下乃是由于选料不精、炮制不严格所致,因而产生疗效不佳的弊病。由于具备了足够的医药学识,又有充分的经验和条件,乐显扬急需一个既能看病,又能抓药的“药室”,把医药集中于一体,以便保证最终的疗效。所以同仁堂在问世之初,便奠定了“济世养生”的坚定目标。

  1.康熙八年(年)乐显扬创立京都“同仁堂药室”。他自释“同仁”两字的含义,那时距今三百又四十年

  医院作为正规制药的基础模式,医院的体制安排部署制药作坊,于康熙八年(公元年)顺利创办起了既能看病又能抓药,医药兼顾的“同仁堂药室”,乐显扬公自此成为京都同仁堂肇始之祖。

  他为药室取名“同仁堂”,并解释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他说取名“同仁堂”的原因是因为“同仁”二字有“同舟共济、济世救众”和“一视同仁”的意思。“同”字是中国千年以来推崇的“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是为大同”,而“仁者爱人也”即“爱世人”也。“同仁”两字,其字面甚为公义高雅,“雅”者义也,“义”者正也,“公而雅”能够代表我本人的志向,“济世养生就是最大的‘仁’”故取这样的名字“以志吾志”。

  乐显扬解释“同仁堂”字义时,正是康熙八年乙酉的秋季,屈指一算,距今已年而有余了!

  公元年应该是同仁堂开创之年,乐尊育公(即乐显扬)是北京同仁堂名符其实的创始人。

  2.乐凤鸣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年)续建“同仁堂药铺”

  乐显扬创办同仁堂为乐氏家族的药业梦想打开了局面。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后来称为“老四大房”(针对第11代“小四大房”而言)。“老四大房”(又称“凤字辈四大房”)的老四位即乐凤翔、乐凤鸣、乐凤仪、乐凤岐四兄弟。其中老二房乐凤鸣是四兄弟中头脑最聪颖、思维最机敏的一位。

  乐凤鸣(号梧岗,公元~年,进京第5代)生于顺治十八年辛丑二月二十九日。乐凤鸣最先还是尝试走科举仕官之途。

  当时打算做官的人必须要通过层层的科举考试。首先要通过“童试”。所谓“童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之别。县试是第一步,县试又包括五场考试:正场、招复、再复、连复和连复(最后一场仍称连复)。乐凤鸣顺利通过县试,取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过程与县试大同小异,由“知府”大人亲自主持,其难度比县试更胜一筹。不过乐凤鸣做了精心准备,也通过了府试。最后一试是最为关键的“院试”。“院试”在贡院应试,场面很大,要交出两篇文章。乐凤鸣以通顺的文理、工整的字体交出了合格的两篇文章,也获得考官的认可。

  经过层层考试,乐凤鸣成为生员,可以进入顺天府的府学,攻读各门功课。乐凤鸣几年之中,学业成绩良好,仅有两次略逊于优等。下一步就是参加“乡试”,“乡试”及第成为举人。

  据记载:“乐凤鸣官至内阁中书,封文林郎,例晋奉直大夫”。

  “乡试”每隔3年举行1次,地点也是在顺天府的贡院中应考。

  乐凤鸣的3次乡试

  顺天府贡院位于北京东南观象台附近,可先见到牌楼,继之就是贡院大门。贡院的大门上悬挂“贡院”牌匾,经大门进入二门。在三门上悬挂写有“龙门”二字的金字匾。进入三门可见“明远楼”,“至公堂”就在“明远楼”北面。再有一“进”是为七开间的“聚奎堂”,此堂前后均有院落,最后一“进”是建有五开间的“会经堂”。考场称为“文场”,列于中轴线的左右两旁。“文场”里有许多小“号房”,大约有万余间,“号房”极其狭窄,据说左右只有三尺,前后只四尺,像个厕所间。每人一间“号房”,白天书写答卷,夜晚卷曲其中,每个人7天的考试下来已是十分辛苦。

  如此的磨难,乐凤鸣共经历过3次。时间大约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三十八年和康熙四十一年(公元~年)。乐凤鸣经历了3次“乡试”,共花费6年的光阴。乐氏家谱中记载,乐凤鸣受封为“内阁中书”,所以很可能是在康熙四十一年中举的。

  然而,一生去走科举升官之途并不符合父亲乐显扬之原意。于是,乐凤鸣将“济世养生唯医药”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早在康熙八年,父亲乐显扬问年方8岁的他平生志向时,他毅然回答:“我长大了还要开药铺。”乐显扬当时闻后大为感动,连连夸奖他是个有志向的少年。“追忆祖训”,乐凤鸣下决心割断仕宦升官之念,立志接过“同仁堂药室”的匾牌。于是他将父亲创办的“同仁堂药室”更名为“同仁堂药铺”,然后以“同仁堂药铺”为基地,扎扎实实干了下去。

  乐凤鸣在父亲“同仁堂药室”创建33年之际,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公元年),为了使同仁堂能坐落在交通更便利的地段,便将其迁到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的现有店址,扩建并且改名为“同仁堂药铺”。

  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原来不是一个正式的街道名称,所谓的“大栅栏”乃是廊坊头条至廊房四条集合四条胡同区域的总称。这一区域在明清时期始终是繁华的商业区,建有高大的木制栅栏以保安全,故而市民俗称这一带为“大栅栏”,后来官方也默认了这个地区的称谓。

  前门外的同仁堂新店址处在内城与外城之间,同时也处于北京的东城和西城之间。内城的居民社会地位较高,多为官吏、大商贾;外城的居民多为平民百姓。此外,东城与西城之间有紫禁城相隔,交通不便。同仁堂在前门外的新址不仅兼顾南北两城之势,又同时处于东西两城之间,可满足各层次的服务需要,可谓位置适中,兼顾各方之地。

  新店面是三间半的铺面建筑,木梁木柱,油漆彩画,卷棚屋顶(屋顶由阳面转到阴面时呈圆弧状,屋顶上看不见房脊的建筑制式)。该店面曾由我的叔祖父乐讠永西(大排行第15)用黑白胶片拍摄下来。照片两旁写有以下字样:“吾乐家同仁堂自前清康熙壬午年开设于旧都正阳门外大栅栏路南 至今近三百年驰名中外……各省商埠所设之同仁堂药店虽曰同仁堂字样非吾乐家所有 今将北平同仁堂老药铺正面摄影 俾供参观以别真伪同仁堂 铺东乐讠永西仅识”。我幼时曾到过这三间铺面,至今留有印象,因为大人指给我看,让我注意同仁堂是“下洼门”——即店铺比街面要低,进门前要下台阶。“下洼”在百姓的概念里有“聚敛钱财”之意,同时也意味着出门“步步高”,是很吉利的地势。我根据儿时印象,参考黑白照片,用彩色绘出了同仁堂原貌(图4-1)。相信从绘画中可看到昔时的风采。令人称奇的是,随后,北京的其他药铺大都模仿同仁堂的店面修造铺面,甚至同仁堂门外的栏杆图案也被仿效复制,使得这种铺面装修形成了药铺的专有模式。为了防止鱼目混珠,我叔祖父乐讠永西先生特地拍照,以辨真伪。

  因为我所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且从事建筑设计几十年,故我认为,同仁堂的铺面今后如再修缮,应参考原有同仁堂的形象,保持原有的那种“公而雅”、正气凛然、文质彬彬的气质,以表达出“同仁”二字内在的胸襟。同仁堂的建筑风格,当时曾风靡北京中药店,一度形成中药店的特有外表。现今经装修的大栅栏同仁堂店面或多或少地缺少了一些高档中药店应有的气质(图4-2),红红绿绿太过乡俗,缺少了一些高雅格调。

  “同仁堂”原版的匾额白地黑字,用楷书书写。上款为“康熙乙酉年六月吉日”,下款署名为“孙岳颁题”。这块匾被称为“老匾”,是同仁堂三百年来的“镇堂“之宝(图4-3摘自《国宝?同仁堂》)。著名书法家孙岳颁,苏州人,曾为皇帝代笔题写碑文,颇有名声;有人赞赏孙岳颁的书法是深得董其昌运笔之妙。不过,目前同仁堂的匾额是现代书法家启功先生参考原匾所题。

  从康熙四十一年到康熙四十五年,乐凤鸣花费了整整5年的时间,专门研究古药方、长效验方和民间药方。本来家中早有祖上汇集而传下来的多种处方,他结合新近搜集来的处方,精心炮制,重现祖上传下来的珍贵“成药”(成品药的简称)处方,制成各种丸、散、膏、丹。乐凤鸣研制的同仁堂名药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最为有效。此外丹药之中以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至宝锭等效验最好。在外用药中,乐凤鸣研制出七厘散、生肌散、冰硼散等外用药剂,亦均显良效。

  长时间的收集活动,使乐凤鸣结识了许多名医。这些名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良效处方,相处时间长了,人们了解到乐凤鸣钻研药方的良苦用心,便都愿意把多年的心得传授给这位同仁堂药铺的掌门人。因此同仁堂得到的药方比花钱买到的更为珍贵可靠,有的名医甚至将一生收集到的药方记录册送给乐凤鸣,让他精心炮制成为成药,使之长久流传于世。所以当时同仁堂的柜台上出现了许多未曾有过的新药品,有许多疗效显著的新药问世。这些事实说明,同仁堂当时无疑已经站到了国药药品创新的最前沿。因此可见,同仁堂初露头角与同仁堂创制“与时俱进”的新药是分不开的。

  这一切均符合“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发展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不断革新的“传统”价值能在发展中大显生机;然而,不求发展的“传统”则是进化的累赘。

  3.“炮制必依古法,购料不惜重赀”——“门擅桐君之术,家传葛氏之方”

  乐凤鸣不仅重视药物的配方,也重视药物的炮制。他常说:“炮制必依古法,购料不惜重赀。”一定要重视按合格的程序制药,不要粗制滥造,不可偷工减料;要选用好药材、好原料,不要吝惜成本。当药材缺货时,绝不能够以次顶好,他声明:“宁可断货也不降格”。

  一般商家看来,经常用重资购买好药材是一种过于老实的经营方式,好像十分笨拙;不过,其中也有其策略性目的。同仁堂一旦遇到特好的道地药材,大多是全部买下,不给他人留有余地。这样,在一两年内,其他人再也制不出能与同仁堂较量的好药了。这种包揽优质原药材的策略,有效地保证了同仁堂的品牌优势。自然而然,从制药原料入库开始就没有能与同仁堂较量的对手,这也可算是优质品牌秘密之一。

  故事大意

  早在雍正年间,同仁堂在社会上所流行的口诀是:

  四方良药属京药,京药奇门在同仁

  有人题诗如下:

  京都药铺数同仁,丸散膏丹样样真,

  皇亲国戚皆称道,养生医症济世深。

  当时北京老百姓中还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凡吃了同仁堂的药病就能治愈,不知道吃同仁堂的药就是大错;如吃同仁堂的药还不见效,那就没有遗憾了。

  余年来,社会最为称道的同仁堂药品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再造丹、活络丹等,其中安宫牛黄丸品质最优。该药能够在两百多年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金质奖,可见其药品质量之高,对药品制作之精细,实属极品。社会上十分信任乐家老铺同仁堂为众人提供的好药,赞誉同仁堂是:

  门擅桐君之术,家传葛氏之方

  也有人称乐氏家族济众行善,不以谋财图利作为经营药业的目标,实乃“善人之家”。

  至于御药房,其药物本身与供应平民的药物并无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分室存放而已。这一原则反映出同仁堂“济世救人”的原则,它使众人心服口服。

文章摘自《国药世家三百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①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②投稿信箱:njtrtotc

.







































治白癜风方法
初期白癜风怎么用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gx/3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