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我说自己是兰州人,外地人都会冲着我竖起大拇,说:“你们兰州的牛肉拉面真好吃!”

这是赞美的意思。听到这类夸赞,我的心里真是美极了。

1

春夏秋冬,兰州人的新的一天生活,大多都是从牛肉拉面开始的——每天早晨吃一碗牛肉拉面,已经成为兰州人的习惯了。

就是在中午,兰州牛肉拉面也是兰州人最常选择的午餐。

每到早晨和中午吃饭高峰时,兰州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的牛肉面馆里就会熙熙攘攘挤满了来吃牛肉拉面的人。

不论是白发老人,还是戴红领巾的学生,不论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还是工薪阶层,不论是身居要职的领导还是普通小市民,在牛肉面馆是一样的人,进门掏钱买票,买好票从碗箱内取出一只经过高温消毒的碗,然后跟在长长的队伍后面排队,排到取饭窗口,就将碗递给里面的一位师傅。

这位师傅接过食客递过来的碗,问食客吃啥,如果那位食客是你,对他说要“二细”(二细是兰州拉面系列品类中的一种),师傅就会扭过脸,扯着嗓子向后面远在面案前的拉面师傅喊一嗓子“二细一个”。

拉面师傅听到后,就开始拉面,然后将拉好的面扔进锅里。这时,问你话的那位师傅就走近锅台,将筷子伸进锅,将面二翻三翻后随即捞进碗内,加上牛肉汤、香菜、牛肉丁、萝卜、蒜苗、辣子油,一碗飘着芳香的牛肉面便端到你面前。

2

真正的兰州牛肉拉面是河南省怀庆府(今河南博爱县)清化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变而成的。

清朝嘉庆年间(年),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后带入兰州,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发扬光大,终于形成了“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的独特的牛肉拉面风格。

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兰州拉面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赞誉。

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

这其间凝聚着无数牛肉面厨师的智慧与心血。

3

今天,兰州清汤牛肉面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散布在了全国和世界各地。在中国要找一家没有兰州牛肉面的城市真难。

不过,牛肉面一走出兰州就变了味儿,别看都打出了“正宗”的招牌,但要吃到正宗的牛肉面,恐怕还非得到兰州不可。

牛肉面的制作,需要面粉、牛肉以及几十种香料。据测算,一个40多平方米的小店每天大约消耗牛肉50公斤,消耗面粉8袋;而那些大店日消耗面粉往往都在20多袋以上。

再加上萝卜、香菜、蒜苗以及各种调料,兰州的牛肉面馆每年带动的原料消费都在8.2亿元以上。

正是有了牛肉面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兰州东部黄土高原的养牛产业和西部河西走廊的面粉加工产业。此外,围绕牛肉面原料的运销,还形成了一支贩运大军。

兰州牛肉拉面在兰州俗称“牛肉面”,它的优势除了是拉面外,最重要的秘密在于醇香的汤。兰州人吃牛肉面,先喝一口汤,便知是不是地道。

自清朝嘉庆年间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做出第一碗牛肉面至今,这汤的配方是代代相传的,所谓清汤并非水加盐,而主要是十多种佐料与牛肉原汤熬制而成。

熬汤时选用甘南草原上出产的肥嫩牦牛肉或黄牛肉,加牛脊髓和腿骨(俗称棒子骨),牛肝,有的还添入鸡汤,再按比例加入花椒、草果、桂子、姜皮等香料在特大罐形铁锅内再加入本地特产的绿萝卜片熬成即可。

肉汤气香味浓,清亮澄澈,食用时只选用调好的清汤,浇在盛着拉面的碗里,佐以牛肉丁、香菜和蒜苗,调入红亮的辣椒油即可食用。

清汤里唯独没有大香!正如武功,它的至高境界是返璞归真,这“清”自然清香无比。

也许水土也是一个方面,兰州位于黄河上游的一个河谷滩地上,是省会以上城市中地下水质最好的。

另外,兰州的食用牛肉主要是产自甘南和青海的牦牛,牦牛体矮身健,脊甲高,垂皮小,毛长,色黑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成年体重-公斤,耐寒,生长在海拔0米以上的高原,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间生存,生长期长,力大耐寒,有“高原之舟”之美称。

高原无污染的草场环境天然放养的牦牛,除了味道鲜美外,因其长期食用许多野生草及药种(如贝母、虫草、板兰、红花等),所以当地的牧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我们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尿的是太太口服液,屙的是六味地黄丸”。

此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牦牛肉确实是天然无污染的,用如此牛肉熬汤,焉有不鲜不绿色之理?

4

说完汤,再说面。

兰州清汤牛肉拉面继承了传统牛肉拉面的技艺,选择上等面粉,添加不含任何有害物质的和面剂,按照传统方法和面,揉面,打面,醒面,和揪面剂子,再经拉面师傅用手抻拉,观看其拉面过程如同观看表演一般。

你别看拉面师傅操起面,一搓一拉,连抻数次,即变戏法似地拉绕出一碗细长的面条,看似很容易,其实做面的工序很复杂。

传统的做法用“蓬灰”和面,而面则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

其中的灰,实际上是碱,却又不是普通的碱,是用戈壁滩所产的蓬草烧制出来的碱性物质,俗称蓬灰,加进面里,不仅使面有了一种特殊的香味,而且拉出来的面条爽滑透黄、筋道有劲。近年来已用专用的和面剂代替。

和面技巧仍是最关键。首先是选用韧性强的优质精粉,提前半天,由小伙子先将大团软面反复捣、揉、抻、摔后,搓成长条,揪成30毫米粗、筷子长的一条条面节,然后随食客的爱好,拉出大小粗细不同的面条。

喜食圆面条的,可以选择粗(直径约8毫米)、二细(直径约5毫米)、三细(直径约2毫米)、细(直径约1毫米)、毛细(直径约0.6毫米)5种款式;喜食扁面的,可以选择大宽(35毫米左右宽)、宽(约20毫米左右宽)、韭叶(约8毫米宽)3种款式。想吃出个棱角分明的,拉面师傅会为你拉一碗特别的“荞麦楞”。

拉面是一手绝活,一个面节正好拉一大碗面,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后,双手上下抖动几次,则面条柔韧绵长,粗细均匀。

观看拉面好像是欣赏杂技表演,拉到最后时的“一拉一闪”又仿佛是舞蹈演员在挥舞着彩带。

面条由手工抻拉而成,这并不是兰州拉面一家独有,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手工抻拉的面食,只是兰州拉面与其它地方的拉面在熟制方法上有区别。

兰州拉面的面条要求韧,俗称“有劲”,要求煮好后,在碗里能“站住”,也就是用筷子一捞又放下,面条能在碗里保持直立的形状片刻,否则就是“没有劲”,拉出来的面就不合格。

拉面是未经发酵的“死面”,体积小含面多,一碗面里通常用三两面粉。一些头回吃的大肚汉外行象吃普通面条一样,一口气吃上两碗,结果撑到晚上还不饿。

兰州拉面如此鲜美,自然比各种机制面条美味可口了。熟练的拉面师每分钟可拉出6~7碗面条。

从兰州牛肉拉面制作及原理分析可以看出,拉面技术把科学与技巧揉为一体,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5

牛肉面的辅料也是调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辅料萝卜片的做法:绿萝卜均按日需量购进,以免糠心。做法是先将萝卜洗净,去其毛根和头尾,切成长形或扇形的片,放入开水锅里焯一下,然后捞入冷水浸漂,再入牛肉汤里煮,这样可以去其异味,吃起来软硬适口。

清汤牛肉面要达到色、香、味、形方面俱佳,一碗成功的牛肉面应该是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马家大爷对牛肉面有严格的质量要求,用他的话说,就是“汤清亮,肉酥香,面韧长”。

油泼辣子的做法也很有讲究,先将菜油烧热,再冷却到度,放入花椒粒、草果、姜皮等过油,然后捞出,再放入辣椒面,用温油(从度开始加温),慢慢的不停的用铲子翻滚,炸到一定火候,炸成红油红辣椒混合成的东西。

想想道理其实很简单:火候不到,油没有辣味,火候过了,辣椒糊了,就成黑色。这样的红油红辣椒放到碗里,辣椒和红油漂在汤上,不与汤相混合,才能保证汤的清亮。

师傅介绍绝对不能直接放入辣椒面,否则辣椒面会将汤染红,就不成清汤而成胡辣汤了。吃时盛在牛肉面上,香味扑鼻,油点晶莹透亮,给人以美的享受:辣椒和红油漂在汤上,不与汤相混合,汤依然是清的,而用筷子挑起面条,辣椒油附在面条上,红光闪闪,十分馋人开胃。

兰州拉面的各种形状可以满足不同食客的偏好。男孩子常吃“二细”,女孩子则爱吃“细”的,中老年人又偏好“韭叶子”和“毛细”;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爱吃“细”的和“韭叶子”,工人农民、军人和猛汉偏爱“宽”的甚至是有二指宽的“大宽”……

而且人们偏好哪一品种已印入潜意识,少有改变。

这多样的面型就这样塑造着兰州人的涵养和性情:“毛细”是温柔;“细”是随和;“二细”是阳刚;“韭叶子”给人以平静;“宽”给人以豪放,“大宽”让人威猛……

总之,兰州牛肉面是感性的,人性化的。它既是快餐,保持了中餐特点,又彰显了兰州民俗的某种意味,分明碗里已经漂满了红红的辣子油,有的人还要再添,那是为了找一种烈性的感觉;有的人要捞面师傅往碗里加超量的蒜苗香菜,好似是着意亲近绿色,崇尚自然。

6

人说站要有站像,坐要有坐像,吃要有吃像。

在兰州吃牛肉拉面却没有那么多讲究,吃饭高潮时,由于牛肉面馆里人满为患,许多人就端着面碗走出面馆,在大门一侧寻一处地方,蹲下来就吃,从远处看牛肉面馆,往往会看见门口蹲着一溜吃面的人,这确实是兰州的一道独特风景。

兰州是一座移民城市,无论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人,只要来到兰州用不了多久,就会对兰州的牛肉拉面宠爱有加,津津乐道,爱不释口,正应了那句民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兰州生活久了,对牛肉面的感情就会像黄河水那样在血液中流淌,那种感情是用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的。

如今,兰州人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里七上八下,钢糨、钢糨的不是个滋味。这话听说得有点夸张,但是你得承认,牛肉面确实已成为兰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出差在外的兰州人无论在外吃到什么样的山珍海味,也永远消解不了对牛肉面的那份深入骨髓的眷恋,出差后回到兰州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

7

兰州城就是这样一座飘着牛肉面芳香的城市啊!

兰州牛肉面馆的种类分两种:第一种是数量最多的大众型面馆。

这种面馆主要经营清汤牛肉拉面,并兼营给拉面辅以其它佐料和烹制方法的面食,如大卤面、凉面、烩面、炒面。至于价格,则是大众化的,比如清汤牛肉拉面是3元一碗,大卤面5块钱一碗、凉面2.5元一碗,烩面和炒面则是6元。上面说的都是大碗价格,还有种小碗规格的,价格相对就低。

另外,面馆还卖一些小菜,大都是红萝卜丝、土豆丝之类的酸菜,只卖一种荤菜,就是牛肉。这些菜都盛放在只有10公分宽的小碟子里,精致小巧,素菜价格5角,牛肉是3元。

第二种是数量少、装潢精美的面馆。

这种面馆是将牛肉面和一些配菜组合起来卖,算是套餐吧,套餐的价格由配菜的不同而定价,价格一般在5元至数十元之间。

当然还有种在我看来价格比较离谱的牛肉面,就是所谓的“金汤牛肉面”,一般价格在-元。

有人说兰州的牛肉面姓“马”不姓“牛”,这话一点也不假,您不妨打听一下,开牛肉面馆的老板十个有九个姓“马”。

兰州地区的牛肉拉面馆比较有名气的,分别有“清真马林牛肉面馆”、“清真尕马牛肉面”、“马六家牛肉面”、“马有布牛肉面”、“马三十六牛肉面”、“马五哥牛肉面”、“穆斯林高汤牛肉面”、“老西门优质牛肉面”、“马宝斋清真牛肉面”、“华夏老街清真牛肉面”、“马记牛肉面”、“马家老字号牛肉面”、“马家兄弟牛肉面”、“萨达姆清真牛肉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著名的“马家大爷牛肉面”,清代诗人张澍曾这样赞美“马家大爷牛肉面”:

“雨过金城关,白马激霤回。几度黄河水,临流此路穷。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美味难再期,回首故乡远。

日出念真经,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

入山非五泉,养心须净空。山静涛声急,瞑思入禅境”。

当时的扑学大师张澍曾为马家大爷牛肉面提联:

上联是:“马家大爷美名播远方莫怪众人称天王”,

下联是:“牛肉汤面贵客经门外难禁嘴角流口水”,

横批只一个字“香”。

当时的文人墨客提的对联很多,例如还有两幅,第一幅上联是:“清汤牛肉面香气袭人三碗再吃还嫌少”,下联是:“水爆牛肚仁味儿可口两碟仍添不算多”,横批“马家大爷”。

另一幅上联是:“提着汤勺拉起扯面自命为锅边镇守使”,下联是:“端上大碗吃个二细称得上金城活神仙”,横批也是“马家大爷”。

马家大爷牛肉面秉承了怀庆府清化(今河南博爱县)陈家小车老汤牛肉面的做法,以汤为百鲜之源,注重用汤,精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

汤的制法,早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经过长期实践,用牛肉、肥土鸡、牛肉为主料,采用三十多种调料和中药调配熬制的老汤,经沸煮、微煮,使主料鲜味溶于汤中,中间要经过两次“清俏”,成品清澈见底,味道极其鲜美,是牛肉面里最入味儿的汤料。不仅鲜美,而且不膻不腥,味厚色醇,香浓鲜美,滋阴潜阳,补阴虚,清血热,养血安神,祛风通络入脾、肺、肾三经,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功。

曾在清代盛极一时,后因战乱老马家再也未开过牛肉面馆。

“马家大爷牛肉面”除了大众牛肉面之外,“富禄牛肉面”和“官府牛肉面”,其制作方法精致与考究令人瞠目,就现在的制作成本每碗也在10元-80元不等。

“马家大爷牛肉面”的第七代传人马中杰先生身藏马家大爷牛肉面调料的配方至今密而不喧。山西的章宾程、新加坡华侨马海文、美籍华侨陆丛容出天价购买其配方,马先生至今仍不动声色。

据说马家大爷的牛肉面的汤是由先生自己亲自配置的。“马家大爷牛肉面”的九字经是“汤清亮,肉酥香,面韧长”。

家住南关十字的金老先生今年89岁,说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家住在贤后街附近,吃过马家大爷的牛肉面,那真是不寻常的美味呀!

前几年听说马家大爷的远房亲戚在西关十字一家饭店表演牛肉拉面厨艺,转了一个礼拜,才找到,一尝啊,嗯,对味儿!

七十多年前的那个感觉又回来了!

8

现在,清汤牛肉面已成为兰州小吃的主要代表,成为兰州餐饮业的骄傲。

我曾收到一位上海友人发来的一条手机短信,短信内容是这样说兰州的:没有什么河,只有一条母亲河;没有什么路,只有一条丝绸之路;没有么书,只有一本《四库全书》;没有什么杂志,只有一本《读者》;没有什么看的,只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没有什么书法,只有西夏颂和一些简牍残经;没有什么文物古迹,只有一些数千年前以来的陶罐;没有什么资源,只有一点有色金属和稀土;没有什么吃的,只有一碗兰州牛肉面;没有什么瓜果,只有一颗白兰瓜、一颗仙桃、一颗苹果、一只梨;还有一堆分不清品种的蔬菜。

这条短信总结得很到位,里面所提到的那些东西,正是兰州所拥有、所盛产的,其中有些已经被兰州人当作了对外宣传的城市名片,兰州拉面就是名片之一。

“兰州牛肉面”经过了几百年的“锤炼”,经过了几十年的质量提升,现在已经推广全国,走向世界了,根据这一形势,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将“兰州牛肉面”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推广品种之一。

为此,兰州市有关部门把兰州的牛肉面拉面师作为向境外劳务输出的一个“拳头产品”,积极将牛肉面拉面师送出国门。

从年至5年,兰州民间已累计向韩国、日本、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沙特、伊朗、菲律宾、马来西亚、英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爱沙尼亚、芬兰、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荷兰、加拿大、丹麦、法国、土耳其、埃及、瑞士、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等国输出了多名牛肉面师傅。

现在,“兰州牛肉面”即在国外华人社区和港澳地区比比皆是,自然为国外华人和港澳地区的人们所熟知。例如,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演艺界的成龙等作客兰州,也要点名品尝牛肉面,据说吃完后都赞赏不已。

一位美国餐饮专家来兰州考察牛肉拉面,观摩了拉面“绝活”,吃惊地说:“我走过世界许多地方,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精致的技艺。”

国内同行说:“绝了,没的比;”观摩者说:“神了,就象变戏法似的。”

点击图片获取详情

目前,兰州地区的牛肉拉面馆数量,据业内人士估计,大约有家。以一家牛肉面馆用工5人至20人计,仅兰州拉面馆解决的就业人数就有数万人,每年付出的工资总额至少在亿元以上。

同时,兰州牛肉拉面馆还遍布国内其它地区,有人做过大略统计,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肯德基和麦当劳连锁店在全球的总和。

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在国内外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我相信,如果兰州牛肉面的同业人士在经营上能够探索出一种更加便于推广、更加成熟和具有更加强大竞争力的模式,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喜人的局面。

郭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国游记名家联盟成员。出版有诗集《走向远方》获兰州市第四届金城文艺奖二等奖,散文集《行者的足迹》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散文单篇《藏在小巷中的北京》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一只船》获中国散文华表奖一等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天津文学》《飞天》《滇池》《散文百家》《读者欣赏》等报刊。多次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获冰心散文奖、黄河文学奖等奖项二十多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yf/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