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里剂:凡以清除里热,治疗里热所致的各种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

二.本类中成药大多苦寒清泄,有伤阳败胃之弊,故阳虚有寒者慎用

三.本篇介绍药物: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胶囊

1.龙胆泻肝丸

一.组方

龙胆草、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盐车前子、生地、酒当归、柴胡、炙甘草

二.方解

1.龙胆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

2.黄芩、栀子苦寒,有清热燥湿、导热下行之效,为臣药

3.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可使湿热从小便而解

4.生地、当归有滋阴养血之功

5.柴胡有疏肝解郁和引经之用

6.甘草调和诸药

三.功效

清肝胆,利湿热

四.主治

肝胆湿热引起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胁痛、尿色深黄、湿热带下等症

五.用法用量

详见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六.注意事项

1.本药苦寒,久服易伤脾胃,不宜久服

2.孕妇、脾胃虚寒及体弱年老者慎用

3.高血压剧烈头痛,服药后头痛不见减轻,伴呕吐、神志不清等高血压危象者,应立即停药并急救

2.黄连上清片

一.组方

黄连、大黄、栀子(姜制)、黄芩、菊花、连翘、蔓荆子(炒)、荆芥穗、薄荷、黄柏(酒炒)、防风、旋覆花、石膏、桔梗、白芷、甘草、川芎

二.方解

1.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栀子、大黄清热凉血解毒,引热毒从二便出,共为君药

2.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川芎、防风、薄荷疏散风热,共为臣药

3.佐以旋覆花下气行水,桔梗清热、利咽、排脓,载药上行

4.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5.诸药合用,散风清热,泻火止痛,上通下行,使火热随之而解

三.功效

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四.主治

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赤短

五.用法用量

详见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六.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禁用

孕妇、老人、儿童、阴虚火旺者慎用

3.牛黄上清胶囊

一.组方

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

二.方解

1.人工牛黄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故为君药

2.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泻火,凉血消肿,能够清泻三焦实火;石膏清解阳明经实热火邪,故为臣药

3.菊花、连翘凉散风热,清热解毒;荆芥穗、白芷解表散风,消肿止痛;薄荷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诸药均有发散火邪之能,有”火郁发之“之意,赤芍、地黄、当归、川芎凉血活血,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冰片疏散郁火,通关开窍,清利咽喉,聪耳明目,以助清解上焦热邪,透发火郁,共为佐药

4.桔梗轻清上浮,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5.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的功

三.功效

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四.主治

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导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五.用法用量

详见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六.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所致的头痛、眩晕、牙痛、咽痛忌用

孕妇、老人、儿童及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

陈皮青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gx/9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