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吴春容

“医院,小病找社区”是我国医改的目标之一。近些年,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医院得到发展。老百姓的就医习惯是否因此而改变?《生命时报》对位读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26%医院看病,50%的人偶尔去,从来不去的仅占24%。资深社区卫生服务专家、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吴春容认为,人们的就医意识发生了转变,医院的信任度有所增加,医院。

调查显示,“治疗头痛脑热的小病”以及“开药”等,医院的主要目的,但有29%医院药品种类不够丰富。吴春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医院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慢性病、常见病等问题,药品多以治疗这类疾病为主,而大品牌的进口药、合资药,医院不具备开药资格。至于价格低廉的常见药,比如黄连素、维生素B2、牛黄解毒片等,在实行药品零差率后,药厂参与投标的积极性不高,会导致断货现象。吴春容认为,大部分医院不根据老百姓需求进药,有的医院不进非常用药,或放弃一些介于医保和非医保之间的药品,是导致药品不丰富的根本原因。

此外,“设施更齐全”“多些大牌专家坐诊”是人们最希望医院改进的地方。吴春容对此十分赞同:“医院要想良性发展,必须提高整体医疗水平。这需要政府着力解决好基层医生缺少编制、工资较低的问题。此外,医院可开设特色专科,吸引更多患者,带动整体医疗水平提升。”调查还显示,不少人对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充满期待。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是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很多社区通过鼓励措施,推动家庭医生签约,老百姓也积极配合建立健康档案,方便与家庭医生签约配对。吴春容认为:“从签约家庭医生,到享受‘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服务,还有一段路要走。”(记者谭卓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gx/1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