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是您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含了药物作用的“味”,而以后者为据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癥等。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为是。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sa4]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

相关阅读

这五味中药最易引起中毒!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广告:“纯中药配方,无任何毒副作用。”纯中药真的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吗?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五种中药成分的中毒及解救措施,这些中药成分可能就存在于你用过的中成药中哦。

一、乌头碱

含乌头碱的中药:乌头、附子、草乌、雪上一枝蒿等。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正天丸、活络丸、小金丸、金贵肾气丸、风湿骨痛胶囊等。

一般中毒剂量:0.2mg致死量:2-4mg

中毒原因

1、过量服用

2、煎煮时间太短或者生用

3、泡酒服

4、个体差异导致蓄积中毒

中毒表现:神经系统表现为口舌、四肢、全身麻木,精神恍惚、言语不清或小便失禁,继而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呼吸衰竭等;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悸气短、心率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等;消化系统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

中毒解救

1、绿豆、甘草、生姜、蜂蜜等煎汤服。

2、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率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

3、肌注阿托品0.5-1.0mg,早期、足量、反复注射阿托品,如症状未改善或者出现阿托品毒性反应,改用利多卡因静注。

二、番木鳖碱(又称马钱子碱、士的宁)

代表药:马钱子

中成药: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九分散等。

一般中毒剂量:5-10mg致死量:30mg

中毒原因

1、误服或服用过量

2、服用炮制不当的马钱子

中毒表现:初期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面部肌肉紧张、吞咽困难,进而伸肌与屈肌同时做极度收缩,发生典型的士的宁惊厥、痉挛,甚至角弓反张,可因呼吸肌痉挛窒息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中毒解救

1、肉桂或甘草煎汤服。

2、病人需保持安静,避免声音、光线刺激(可引发惊厥痉挛),保持呼吸道畅通,充分供氧,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3、消除毒物,洗胃,导泻(甘露醇、山梨醇、硫酸镁等),较大量静脉输液以加快排泄。

4、对症治疗,痉挛时可静注苯巴比妥钠0.2-0.3g。

三、强心苷

代表药:蟾酥。蟾酥是蟾蜍表皮腺体的分泌物,白色乳状液体,有毒。干燥后可以入药。

含蟾酥的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麝香保心丸、梅花点舌丸、麝香通心滴丸等。

中毒原因:服用蟾酥制剂过量

中毒表现:胸闷、心悸、心率不齐、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等。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虚脱、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

中毒解救

1、甘草、绿豆煎汤服,或者生姜捣汁、鲜芦根捣汁内服。

2、服用蛋清、牛奶保护胃粘膜并大量饮水或浓茶。

3、洗胃、灌肠、导泻,较大量静脉输液以加快排泄。

4、根据症状注射阿托品,服用颠茄合剂等。

四、砷

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牛黄至宝丸、牛黄清心丸、追风丸、小儿至宝丸等。

中毒原因

1、过量服用

2、饮雄黄酒易致中毒

中毒表现: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类似霍乱。肝肾功能损害而引起转氨酶升高、黄疸、血尿、蛋白尿等。各种出血症状,如吐血、咯血、眼结膜充血、便血、尿血等。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

中毒解救

1、甘草、绿豆煎汤饮用。

2、催吐、洗胃、导泻、输液。

3、服用牛奶、蛋清、豆浆、药用炭等吸附毒物,保护黏膜,必要时可用二巯基丙醇类。

4、纠正水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

五、汞

含汞的中药:朱砂、轻粉、红粉、水银

中成药:安神补脑丸、天王补心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复方芦荟胶囊等。

中毒原因:超剂量或者长期大量服用含朱砂、轻粉或红粉的中成药。

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肿胀溃烂等。少尿,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毒解救

1、甘草、绿豆煎汤饮,或者土茯苓煎汤饮。

2、催吐、洗胃、导泻、输液,服用蛋清、牛奶等。

3、可用二巯丙醇磺酸钠类、硫代硫酸钠等解毒。

4、纠正水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原作者供稿或专业医生推荐,一切解释归原着者所有,禁止抄袭和侵权。

⊙投稿信箱: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方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技术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gx/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