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口,一个在行政区划上已经消失、但却是每个青岛人都十分熟悉的地理名词,留下了许多许多老居民珍藏的记忆,这其中,就有当年仅次于中山路的繁华商业街——沧口大马路。

沧口大马路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初。年4月,胶济铁路通车运营后,位于“下街”的沧口火车站随之成为过往商客汇聚、水陆货物在此装卸转运的繁华之地,也带动了“下街”的鼎盛景象。随着过往商贾的不断涌入,“下街”向东扩展,形成了一条和胶济铁路线平行的、更为繁华的商业街,这就是沧口大马路。

据史料统计,年前后,沧口大马路就有商号家,并成立了沧口商务分会。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这条大马路上相继建成了华新、钟渊、富士等纱厂和四机分厂、橡胶厂等大企业,沧口逐渐发展成为以纺织业为主的青岛市工业特色区。

老辈儿人的脑海里,还依稀记着沧口大马路当年鼎盛的景象。马路两旁,分布着三盛楼饭店、沧口锅贴铺、祥云寿绸布店、书林堂刻字店、成文堂文具店等老字号和大小不等的杂店、成衣铺、照相馆、钟表店、饭铺、客栈等店铺,形成沧口地区繁华的商业中心。那时,沧口大马路、东镇、中山路是青岛有名的三大逛街去处,“到过沧口大马路”成为许多孩子炫耀的资本。

说起那里的商铺,即使到今天,年长一些的沧口人也是如数家珍:

地处沧口大马路繁华地段的三盛楼饭店,与春和楼、聚福楼齐名,是青岛饮食业著名“三大楼”之一。三盛楼以经营传统鲁菜为主,其中清蒸鲳鱼、炝芹菜、灌汤羊肉蒸饺等招牌菜,闻名岛城。

即墨县周家曈人王有祥的书林堂刻字店也是享誉一时的店铺。店主王有祥刻字技术高超,行、草、隶、篆样样精通,为一些老字号篆刻的店章、封章中的财神栩栩如生,使得前来求章的省内外各大商号及名人不计其数,几欲踏破店门。

年,胶州人汪菊樊、汪赞臣、法子玉3人在“下街”开设了经营中药材的同义堂药店,上世纪20年代末迁至沧口大马路5号。“同义堂”开设之后,由于业主精通中药,并请名医坐堂,以“京方”配制的小儿回春丹、牛黄上清丸、清宁丸等近20种中成药名扬岛城。

要说沧口大马路上的知名店铺,被誉为茶行“八大金刚”之一的华一茶行不得不提。华一茶行居于大马路的东侧,由南往北,间隔设立着第一、第二门市部,门牌号分别为沧口大马路35号、69号。人们根据两间门市部所在的方位,分别简称为“南华一”和“北华一”。其中的“北华一”店面虽不足40平方米,却占尽了地利优势——门头面向大马路、背倚修建甚早的松柏路,处在当时的沧口大集鱼市与“下街”渔港之间,往来于此的顾客相当便利,每遇“逢五排十”的沧口大集时,更是增加了光顾的人流,生意十分兴旺。

在年10月4日出版的《青岛晚报》上,我们看到了该报记者郭荣撰写的一篇题为《沧口印象记》的文章,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了彼时沧口大马路的盛景:“沧口,这个工业的重镇,在平时是青岛的门户,在战时是青岛的屏障,山水围绕,地势险要,商业繁盛,土产丰富……附近数万千的男女工人,每逢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沧口大马路上,成群结对,络绎不绝……每个季节,有每个不同的景象,住在这里,准能使你体验到真正的人生。”

沧口大马路,如同一个流动的舞台,承载着世间万象,人间百味。即使世事变迁,旧影不再,那一抹属于它的辉煌记忆,仍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huanga.com/nhgx/11024.html